西藏青年报文化 端午节——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端午节——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赛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有多个版本,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但被普遍认可的版本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愤然写下了《怀沙》绝笔,抱石投入汨罗江中,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江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深入人心,人们对其“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从此,中国民众把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意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另一种说法是与南方多变的天气和闷热潮湿的环境有关。

相传,端午节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先秦时代,温度其实要比我们现在高一些,一到夏天就特别热。因为温度太高,就会导致各种细菌滋生,而且五月又是蛇蝎等有毒动物最为活跃的月份,所以,五月也被认为是毒月。五月初五这一天被认为是最毒的一天。为了驱邪、防虫、防毒、防病,人们想到了很多办法,比如:喝雄黄酒,吃粽子、携带香囊、插艾嵩等。

端午节的几个主要传统习俗

端午节总是忙碌的,节前,菜市陆续出现别样的翠绿,人们熙熙攘攘地抢购粽叶、菖蒲、艾蒿、茜草……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真正意义,但传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每一代人就这么自觉自愿的过端午节,年复一年的完成这些习俗。为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传承文化习俗。

吃粽子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赛龙舟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丹以纪念之。赛龙丹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携带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插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许多,各地的地理环境、民情民风不同,端午节的习俗各异。比如北方赛龙舟的就比南方少,北方悬挂钟馗像的就比南方多。还有挂荷包和绣五色丝线的、点雄黄酒的……

端午节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传统节日,类似于清明节的祭祀一样,端午节的纪念也是比较厚重的,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节日,严格来说,端午节是无需问候的,如果非要问候,也不宜用“端午节快乐”之类的字眼。

(最爱历史)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