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文化 文物之光照亮中华文明浩瀚星空 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首次升格为省级政府奖 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赋予的使命任务  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物之光照亮中华文明浩瀚星空

舞蹈纹彩陶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黄河流域生态和文物保护工作。在运城博物馆考察时,他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千年甲骨 诉说恒久历史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的发现与殷墟的科学发掘实证了商王朝的存在,把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目前,甲骨文发现总计16万多片,单字数量超过4500个,成为研究殷商文化、追寻中华文明的重要依据。

编号2172的牛骨是殷墟出土甲骨中非常精美的一片,它品相端庄大方,文字清晰优美。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纪念邮品中有它的身影,图书或宣传册的封面上也常请它“亮相”,还被收录在中学历史课本里,是名副其实的甲骨“明星”。这片牛骨上发现了93个单字,文字清晰,大小均匀,契刻有力。该版卜辞内容是关于田猎的。全版十一条卜辞内容相似,都是卜问商王外出打猎,是否没有灾祸。从戊子日至乙丑日,历时三十八天。

还有一件亚长牛尊,也是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的“明星”。它是商代“长”姓家族的礼器,2001年1月出土于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号商代墓葬亚长墓,是迄今为止安阳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它体态健壮肥硕,牛头前伸、双目大睁、口部微张、形神兼备。亚长牛尊的表面遍布虎、龙、鱼、鸟等神性动物纹饰,异常精美,展现了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正在建设的殷墟遗址博物馆,将为亚长牛尊提供更加“尊贵”的展示场所。

文化交流 拓下宝贵印记

青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多样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经济形态、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河湟大地交融汇聚,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历史遗存。

1995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了距今5600多年前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是一件当之无愧的国宝。这件陶盆并不大,通高12.5厘米,口径24.2厘米,底径9.9厘米,盆内满满当当地绘制了24个人物,并以11人、13人分为两组。这些人物腿部分为锥立状和分腿状两种造型,双臂向斜下方张开并依次相连,像是手拉着手一起舞蹈、连臂踏歌,这和很多少数民族跳圆圈舞的场景极为相似。尽管陶盆上的人物绘制不够细致,但视觉效果活泼饱满,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审美意趣。

无独有偶,这种连臂舞蹈类纹饰在距今11000至8000年前的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部沿岸和东南欧地区广泛出现,在北方草原地带游牧人群制作的岩画中也有发现,说明此类纹饰有着向东传播的可能。  如果说舞蹈纹彩陶盆是青海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的浪漫,那么,这件圆銎宽叶倒钩铜矛则让人联想起青海先民踏入青铜器时代的庄严步伐。

这件器体宽大、铸造精美的圆銎宽叶倒钩铜矛于1992年在青海西宁沈那遗址出土。它身长61.5厘米,宽19厘米,是我国目前出土最大的一件青铜矛。它的圆銎一侧铸有倒钩,正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自西向东传播而来的体现,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例证。黄河上游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正是东西方文化的频繁互动与交流,为两千年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这件“铜矛之最”,印证了青海在这条东西文化交流通道上的重要地位。

甘肃彩陶 讲述先民故事

甘肃彩陶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馆藏的两件珍贵彩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旋纹尖底彩陶瓶”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泥质红陶,施黑彩,器口为圆雕头像,发式表现极为生动,前额齐眉、向后披发齐颈,梳理得十分整齐。这种发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相当广的古羌人地区很有普遍性。陶塑人头双目圆睁,挺鼻小嘴,五官端正,面庞秀丽,眼和嘴都雕成孔洞,两耳各有一小穿孔,使头像更富有表现力。瓶身图案韵律鲜明,以黑彩画出了三层横排大致相同的弧线三角纹,以及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瓶身精雕的彩陶纹饰恰似滚滚黄河水,蕴藏着勃勃生机;微微隆起的腹部,也让人联想到孕育华夏文明的黄河母亲。

“旋纹尖底彩陶瓶”是以旋涡纹为主要装饰纹样的马家窑类型彩陶瓶。旋涡纹是马家窑先民对奔腾的黄河水极富想象力、极具概括性的描绘,流畅的漩涡纹带动点与线,形成热烈而奔放的流动感,绘出湍急涌动的黄河之水。

甘肃彩陶是先民辛勤劳动和无穷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先民克服艰难、奋斗不息的乐观精神与豪迈情怀,是黄河流域乃至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多元文化 自古交相辉映

准格尔旗地处黄河中上游“几字弯”中,奔腾不息的黄河犹如一位母亲把准格尔揽入怀中,滋养着臂弯里的各族儿女。千百年来,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织,蒙汉文化交相辉映。从史前文明的萌发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准格尔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在历史长河中呈现出“古城遗址不断代、文化遗存无缺失”的鲜明特点。

走进准格尔旗博物馆,一件件珍贵的石器、陶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等让人目不暇接。瞧,这件“大元国内”铭白釉褐花罐,其形方唇、直口、鼓腹、平底,罐内施褐釉,外施白釉,器表绘牡丹花卉图案。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罐体上有从右至左三行十五个汉字“至元二十二年,大元国内,二月二十日”。“至元二十二年”为公元1285年,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在元代瓷器纪年款落款还未形成定制的时候,制瓷者能留下如此准确的制作时间信息,在同时期瓷器遗存中实属罕见。谁能想到,这么重要的文物,竟是首任文物馆馆长李三老师在布尔陶亥苏木腮五素村搞文物调查时,用一个搪瓷脸盆、一个保温暖壶和村民换来的。

博物馆目前收藏可移动文物1008件(套)。工作人员认真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研究、阐释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组织开展“博物馆知识进校园”“校园博物馆直通车”等活动,通过可形可感的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构筑和谐美丽家园。

(光明网)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