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时事 激发拒腐防变内生动力 共建同心林 共享生态美 创新是中华民族 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建同心林 共享生态美

——记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马文军

打开马文军的微信朋友圈,一条条有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的文章跃然屏上。“造林工作,风雨无阻”道出了他一直坚持的事业,也道出了他保护生态的决心。

今年37岁的马文军是西藏山南瑞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从甘肃临夏来到西藏已有22年。“融入西藏、实现梦想、回馈社会”,他用3个关键词概括在西藏的生活。对他来说,西藏不仅是他追梦的热土,也是第二故乡。去年,马文军获得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承载着用爱抒写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感人篇章。

融入西藏:“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马文军的父亲早年在拉萨、山南做食品和运输中介生意。在父辈的影响下,2001年他来到拉萨市读初中,随后开启了就业创业之路。由于学历不高,马文军当过餐厅服务员、跑过运输、收过羊皮……那段艰苦的岁月让他收获颇丰,并和很多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情谊。

2003年冬季的一天,马文军骑着摩托车只身来到曲松县罗布莎村二组收羊皮,雪深路滑,摩托车打滑侧翻,他狠狠摔在了地上,腿部受伤无法动弹,裤子也被撕了个大口。就在他被疼痛、寒冷缠身之时,附近的村民罗布群培见状跑来,把他背回了自己家。罗布群培拿出新裤子给马文军换上,并给他煮了热腾腾的鸡蛋面。“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一碗面。”马文军回忆说。

那天晚上,热情的罗布群培专门铺上干净的羊毛被,供马文军休息。第二天清晨醒来之时,新毛巾、新洗脸盆便已经放在了他房间门口……即便时隔多年,回忆起那一幕,马文军的心里仍觉得温暖。

此后,马文军决心留在西藏发展。“去乡镇里收羊皮,大人孩子们都会说普通话,我们常在一起说说笑笑。”马文军定居山南市乃东区,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认真学习企业管理、矿石、园林等相关知识。2014年8月,他注册成立了山南瑞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马文军时常说,他和家人们幸福地生活在乃东,“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实现梦想:瞄准时机创业成功

做生意,马文军有着独到见解。“之前做矿石生意,破坏生态环境,后来转行做苗圃生意,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等项目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在他看来,苗圃不只是一门生意,还带着他保护生态、呵护家园的情怀。

“从事生态建设的人,对苗木都有很深感情,亲手栽活一棵树、造一片林是我的梦想。”马文军说。

2013年,马文军瞄准了苗圃种植的商机,拿出所有积蓄,并贷款30万元在扎囊县办起了苗圃基地。

资金不足、人手不足,马文军就带着雇佣的几个工人一起干。那时他一点种植经验都没有,但他认准的事,便用心钻研,最终解决技术难题。“财务、司机、管理员……公司的活我什么都干。”马文军说。

2015年,雅鲁藏布江防护林建设工程推进力度加强,马文军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工作中来。2017年,他又向防沙治沙、园林建设方面进军。

这些年,公司在山南市扎囊县、乃东区和日喀则市江孜县植树造林几十万株,防沙治沙、封山育林、退化草原综合治理面积达十几万亩。

植树造林、防沙治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富了一方群众。公司总经理马进忠介绍,自公司成立以来,通过项目建设,带动群众增收5000余万元,缴纳税款1500余万元。

如今,在马文军多年的苦心经营下,公司稳中向好,年营业额已达5000余万元。与此同时,马文军不忘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教育帮扶、扶贫捐助等工作,累计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30余次,公益捐赠金额达296万余元。

回馈社会:“要做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的事情”

“身处民族地区,要多做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的事情。”这是父辈给马文军的忠告,也是这些年他一直在做的事。

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马文军以甘肃临夏州政协常委的身份,向临夏州政协递交物资援助提案,为山南市争取了价值千万余元的抗疫物资。他个人也捐赠了价值134万元的抗疫物资。他组织的志愿小分队从开始的几个人很快发展到43人。

次仁旺姆是乃东区多颇章乡嘎东团结新村的村民,患有慢性病,一直以来与残疾的母亲及年幼的女儿三人相依为命,家庭十分困难。

今年藏历新年期间,马文军得知次仁旺姆的情况后,当即以企业名义向她捐赠了5万元的医疗救助金。他还持续关注次仁旺姆的病情和治疗进展,“只要我有能力,就一定尽最大力量帮助有需要的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马文军所在的乃东区以高山和谷地为主,雅砻河纵贯全区,生态环境脆弱。保护好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为山南市乃东区人大代表,马文军在调研中发现,鲁琼社区的500亩生态林大片死亡,其中300亩树林几近荒废,于是他有了捐赠一片“民族团结同心林”的想法。

今年4月,公司无偿捐资300万元,携手乃东区泽当街道办及鲁琼社区分3年建设“民族团结同心林”。随后,马文军和乃东区200余名各族干部群众在项目点种了100亩树苗。

“我们选用的都是5年树龄的苗木,枝干有铁锹把那么粗,1.8米高,两三个月就能发芽,成活率在90%以上。”马文军说,经过悉心养护,同心林中的沙丘变成草地,为方便后续管护,他还追加投资,安装自动喷灌设施和围栏。

虽然位于乃东雅江河畔的同心林已初具雏形,但马文军觉得还远远不够:“我的长远目标是与山南市的干部群众一起,建成万亩“同心林”,在这片林荫下,与各族同胞共话民族团结之情,共享绿色生态之美。”

(中国民族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