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观察 大学生暑期兼职谨防沦为骗子“工具人” 我区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成效显著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区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成效显著

□ 本报记者 次仁央吉 次仁白吉

近日,记者从西藏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入发展最快、服务最广、效益最突出的阶段,服务领域由抗旱防雹减灾向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安全等多领域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成效显著。

据介绍,“十三五”以来,西藏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能力建设总投资9296.49万元,完成了我区“一体系四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在全区布设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223个。

自治区气象局紧紧聚焦自治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重大战略,积极开展农区防雹、抗旱增雨和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作业。目前,我区人工影响天气防雹保护农田面积超过330万亩。针对我区山火频发的特情,及时提供人工增雨(雪)服务。2015年以来,在林芝、山南、日喀则、昌都等地成功开展森林灭火人工增雨(雪)作业30余次。

据了解,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决定在西藏开展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雪)试验。根据高原实际,试验以“滕盾TB-A”为主体,大中型无人机和地面烟炉协同的作业方案。作业航线和催化区域在河谷地区及廓琼岗日冰川、扎当冰川附近,利用机载和地面催化设备对典型云系进行增雨(雪)催化作业,并对云水特征和结构开展综合观测。“西藏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雪)试验”,填补了我区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空白。

下一步,区气象局将加快推动人工影响天气转型发展,出台《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藏北和“两江四河”流域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能力建设,构建全季节、常态化的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在西南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相关装备和业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推动高炮和固定火箭作业装置自动化升级改造,推进固定作业炮点标准化建设;加快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属地管理和合作机制,切实强化政府的领导,逐步健全地(市)级的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