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的成功和失败都只是参考,不要被任何人定义,做自己想做的选择,认真书写自己的生活。”2023年是吴新蕊在西藏志愿服务的第二年,在参加线上招募分享时,她用这样一句话作为向新一届志愿者的赠语。
两次“西部计划”
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大一时,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回校的宣讲,在吴新蕊的心中埋下了远赴西部的种子。三年之后,吴新蕊如愿以偿被选为南京师范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高级中学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
这段支教的历程不仅让她收获了对教育、对自己专业更深刻地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她对西部计划的历史和政策的认知。因此,当2021年研究生毕业再次面临西部计划的机会时,“去报名”的声音在她的心底不断回响。“相对于找一份目前看似稳定的工作,我更不想给自己留遗憾。”怀抱着这样的情怀,再加上家人充分地理解和支持,吴新蕊再次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
虽然还是同一个吴新蕊,但是两次“出征”西部计划的经历,却让她拥有了不一样的感知。本科毕业的她作为贵州支教团的十一分之一,在西部拥有了一年的宝贵而又青涩的青葱岁月和温暖记忆。而在三年研究生的磨砺与成长中,吴新蕊收获了更有经验和能力的自己,因此她怀抱着更大的信心参与到志愿西藏团队中。这一次的远行,她少了好奇和忐忑,却多了熟悉和亲切。
在来到西藏志愿服务点之前,吴新蕊本以为会到县城、农牧区等基层地方去,可能要克服语言、环境等许多障碍,因此也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但来到这里后,吴新蕊意料之外地被分到了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工作。地点虽然变化,但任务依旧,在指挥部里,吴新蕊协助单位开展日常事务处理,随队到江苏援藏的县区、企业参观学习。这一次的经历让吴新蕊觉得,西藏这片高天厚土,为她的历练与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大的舞台,也让她的青春更加绚丽多彩。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的关照与指导下,吴新蕊很快适应了指挥部的工作,同时也迅速地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指挥部就像她在西藏的一个温暖的家。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和锻炼,她认为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但由于身处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的挑战是比工作任务更加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吴新蕊说:“只有亲身体验过,有些不易才能被理解,才能够更好地领悟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工作渐入佳境后,吴新蕊也渐渐地融入了西藏的生活。吃了几次藏餐、买了一套藏装,学习一些藏族传统文化,领略了西藏的美景:湛蓝的羊卓雍措、碧绿的满拉水库、壮丽的卡若拉冰川、珠峰大本营难得的“日照金山”以及人生第一次看到的银河……
两次特别闪光
在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两年的志愿服务里,一部音乐剧、一条短视频,成为吴新蕊生命中特别的闪光点。
《天·梦》是西藏首部原创音乐剧,以藏族姑娘卓玛的成长为主线,以西藏社会风情与百姓生活变迁为背景,将汉、藏两种风格结合,把藏族少女卓玛为成为第一批直升机女飞行员的奋斗历程在舞台上演绎出来,展现了几代中华儿女在共同建设幸福美丽新西藏的过程中追梦、圆梦的动人故事。
吴新蕊从小就特别喜欢音乐剧,从2021年8月接触《天·梦》项目以来,无论是剧本构思、实地调研访谈,还是成立主创队伍,打磨音乐与舞台,吴新蕊都积极地参与其中。虽然和人物原型坚热益西的生活有许多不同,但吴新蕊却十分能够共情,作为一个外地求学的学生,面对环境不同、语言不同的煎熬与成长历练的过程,吴新蕊时时刻刻都在想象: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想,怎么做。
“《天·梦》的创作中,我像是与剧中主人公卓玛一起成长,一起蜕变,面对挑战有所畏惧,面对困难也想放弃,但我想卓玛会选择坚持,我便要选择勇气。”吴新蕊说。
2022年7月,《天·梦》在南京荔枝大剧院首演。当时,南京还有疫情的影响,太多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首演,吴新蕊当时身在拉萨,听闻首演成功,反响热烈的消息,不禁热泪盈眶。吴新蕊说:“有太多人为这部剧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天·梦》是无数藏族学子的梦,是女主角卓玛的梦,也是我的梦。”
2021年10月,为加强文化交融,江苏文联小分队首次进藏,这也是昆曲首次进藏演出,获得了当地农牧民极大的欢迎,大家都对这一传统戏剧装扮的演员和演出很感兴趣。那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流,让古老的文明碰撞出新的火花呢?吴新蕊和江苏援藏前线指挥部、江苏广电的专家们开始了一次次有趣的尝试,他们让两地传统乐器二胡与扎木念鸣琴合奏,创新性地让昆曲和藏戏同台联袂演出。
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拍摄地,吴新蕊和专家们日行几万步,穿越树林、跋涉小溪、攀登岩石,最终在雅鲁藏布江畔实现了昆曲与藏戏这两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次碰撞。
如今回想起来吴新蕊仍然心情激荡:“当时记录的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千万次,被选为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云春晚的特别节目,并且在2023年获得了西藏网络影像节的一等奖。在西藏,一不小心就可以创造出一个爆款。”
一句特殊藏语
茉莉格桑共芬芳是江苏援藏的标识。学会这一句话藏语对吴新蕊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是吴新蕊的“小老师”,恩海学堂一年级二班的央金卓嘎教给她的。
作为一名志愿者,吴新蕊利用休息的时间参与了很多基层工作。在恩海学堂,吴新蕊与藏族小孩子们一起完成作业,给他们辅导功课。在教学相长中,“小吴老师”也找到了自己的“小老师”。
“我始终忘不了,她怯生生地向我走过来,问我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来的,不一会儿就和我熟络起来。我对他们一句一句地读童话,她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跟我说藏语,神情十分认真,丝毫不含糊。一边指着书上的‘ka’,一边比划着牛角的动作,跟我说,‘ka’就是牛角的意思,牛角就是‘ka’,知道了吗?”吴新蕊说,央金卓嘎是她见过的最可爱的老师。
一次放学,央金卓嘎迎着家长走去,突然又跑回来紧紧地抱住吴新蕊,对她说:“老师,我想你。”吴新蕊跟央金卓嘎学会了这一句茉莉格桑共芬芳。央金卓嘎拼读了一遍又一遍,吴新蕊也学了一遍又一遍,这浓浓的汉藏师生情,是茉莉格桑共芬芳最好的诠释。一句话,一段情。“我会永远铭记。我也会永远相信,无论民族、语言、地域,我们本是一家。”吴新蕊说。
在休息日里,吴新蕊不仅在恩海学堂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也组织活动,教学生们垃圾分类,从小树立起保护西藏这片纯净家园的意识与习惯,也在扎细新村社区同小伙伴们一起给爷爷奶奶们讲知识、送温暖。在更远的县区,吴新蕊和志愿者们把药品送到农牧民家门口,把文艺舞台搭在村子边。还有很多日子,她与小伙伴们一起,在宗角禄康,在拉萨河畔,将每一片垃圾拾起,在十字路口,在街头巷尾,为拉萨创建文明城市助力。慢慢地,她学会了在早晨说“学巴得嘞”,她习惯了小朋友叫她“阿佳”,成为了爷爷奶奶挂在嘴上的“普姆”,也习惯了糌粑与甜茶。
在远离家乡4500公里的地方,吴新蕊拥有了另一个故乡。 她说:“在西藏的我们确实是辛苦的,氧气稀薄让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高原反应强烈,日照与干燥空气时刻与我们作伴。陌生的城市习俗与语言,也曾让我们在一些时刻倍感孤单。但参加西藏专项的我们也是幸福的,眼前是巍峨雪山,抬头有星辰万丈。”
作为援藏事业中小小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吴新蕊觉得在这样伟大历史与渺小个体的交织中,她清晰地感觉到每个人齐心协力所形成的力量,她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全情投入,她也确信自己虽然平凡,但也可以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