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藏族传统的天文历算
藏族传统的天文历算学是以原始的西藏天文学物候历为基础,以五行运算和时宪历以及周边其他地区的历法为补充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针对日月星辰等基本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运行以及宇宙结构的发展变化展开研究。
物候历:藏族传统天文历算的基础
据传,早在吐蕃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期(约为公元前196年),藏族先民们就有“观象授时”的习惯,他们根据天空星辰的运行,预测地上四时的变化。这些“观象授时”方法与当时吐蕃各地不同的天文地理现象相结合,产生了适合于本地区地理环境的民间历法,使天文历算的内容日臻丰富、完善。
时轮历:藏族传统天文历算的主体
时轮历是西藏古代先民长期发展、使用的主要历法,它几乎包含了藏族古代天文学的所有内容。大约在公元1027年,时轮历从印度传入西藏。随后,西藏历法在时轮历基础上不断地将本地传统物候历的内容和认识融合进来,出现了大量的流派和天文历算著作。
时宪历:引入藏地的“老汉历”
时宪历是对18世纪传入藏族聚居区的内地老汉历的称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农历”。由于当时西藏所使用的时轮历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已经有较大误差,尤其是推算日月食时误差较大,时宪历就被引入到西藏。
时宪历的前身是明末徐光启和西方传教士汤若望等合著的《崇祯历书》,该书采用西方的“第谷体系”(1588年,丹麦天文学家和占星学家第谷认为地球静止不动居于宇宙中心,月亮和太阳是绕地球转动的,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则绕太阳旋转,且随太阳一起绕地球转动,这就是第谷体系。是介于哥白尼的日心系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之间的一种调和性体系),且第一次引进了西方的三角和几何理论,也带来了16世纪欧洲的天文历算。时宪历在20世纪初才传到拉萨地区,并在藏医院里设立了传习课程,这种方法对日月食的推算结果更加精确,这些结果也常常被载入每年编制的《西藏天文气象历书》中。
五行学说:观测星辰的神秘学说
五行学说(占星学)在藏族传统的天文历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认为天体的运行与世间万物有着十分隐秘的联系,通过观测星辰,可以掌握个人、世界,甚至宇宙的未来与命运。五行学说在西藏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不仅影响到各种宗教仪式的举行,还深刻地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西藏,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准备乔迁,或者是打算出门朝佛、盖房取土等等,人们都习惯根据藏族天文历算占卜出合适的时间和方式。如藏族广大农牧民习惯根据《西藏天文气象历书》中的春牛图来预测来年收成的好坏。春牛图算是由内地传入西藏历算学的一部分,每年藏族天文历算工作者按照预先观测好的天文现象而绘制春牛图,象征着来年的天气形势。图中有一位牵着黄牛的牛倌,身后有农田、房屋,天上有云团、飞龙,远处有山梁、树木。画中人物的穿着、打扮、性别、年龄和黄牛走路的姿势、颜色、形态、牛腹上的数字以及飞龙身上数字等等都是与来年的庄稼收成、动物的肥瘦、雨量的多少、动植物是否会受到自然灾害的迫害等等联系在一起。如,绿色的牛头,说明春天要刮大风;黄色的四肢,表示山谷、低洼地里今年的收成不错;蓝色的腹腔,预示着雨水丰盈、涝害多;牛腹上写“8”字(代表8位财神),表示土地肥沃秋来早。因此,藏族普通百姓所指的藏族天文历算可能仅仅是其五行学说的部分,对涉及许多自然科学内容的藏族传统天文学的内容部分,只有研究藏族天文历算的专业人员才会去学习。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