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职场 “织女”白央:共同富裕的践行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织女”白央:共同富裕的践行者

□ 本报记者 央宗

白央母亲向她传授编织技艺。本报记者 陈枭 摄

白央母亲向她传授编织技艺。本报记者 陈枭 摄

合作社产品。本报记者 央宗 摄

村民在合作社一起编织氆氇。本报记者 央宗 摄

合作社村民在年底取得分红。本报记者 央宗 摄

白央母亲调试编织机。本报记者 陈枭 摄

在日喀则市白朗县旺丹乡桑巴村有一位叫白央的“织女”,身为传统藏式编织技艺的传承人,她不忘初心,创立了桑雄畜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全村群众走向致富之路。

白央最初接触传统藏式编织技艺,深受母亲影响。其母自小跟随祖母学习编织技艺,掌握技艺后,为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这门手工技艺,她决定外出创业。

2006年,白央母亲带着全部积蓄(3600元)与村里两名妇女共同创立了临时制作坊,制作并销售藏毯等产品。凭借精美的做工和过硬的质量,白央母亲的生意逐渐走向兴旺,产品供不应求。白央初中毕业后,决定跟随母亲学习编织技艺,并调研市场寻找商机。她发现尽管当地村民掌握编织技艺,但缺乏经营理念和创新思维,难以开拓市场。

2015年,在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白央与母亲共同创办了桑雄畜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初期,面临诸多困难,如缺乏技术人员和资金。为解决这些问题,白央前往日喀则市的刚坚公司学习专业编织技术,并将所学一对一传授给村民。同时,母亲也将创业所积累的积蓄全部投入合作社。

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如今总资产达290万元,厂房面积800多平方米,社员92名,带动65名群众就近就业,帮助32人成功脱贫,人均收入达到3.25万元。白央带领村民用双手编织出通往小康的新道路。

在全村经济发展和生活品质提升的同时,白央始终关注困难群体,积极为社会贡献力量。截至目前,白央捐款达35余万元;2019年在桑巴村修路100米;2020年协助村民新建文化广场,捐赠2万元;并在那曲安多县贫困户中举办民族手工编织培训班,捐赠毛毯100张。

2021年11月,白央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村民的支持,成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她虚心学习、深入调研,努力提升自身能力。“我是党员,又是村党支部书记,大伙儿愿意相信我,带领全村村民共同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白央朴实而又坚定地说道。在白央的努力下,从最初寥寥无几的亲友入股,到现在全村93户全部入股了合作社,实现了村民收入稳定且可观。

2022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白央带领村党员干部冲锋在抗疫第一线,全力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毫不犹豫将自己一年的工资全都捐给白朗县疫情防控工作。

她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三年间,积极学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关于农村农业的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她带头实干,努力带动脱贫户增收致富,为提升群众生活水平作出贡献。白央坚信,只有带着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的觉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表率作用,才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和信任,才不算辜负书记之职、青年之责。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