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青春 张大伟:直播间里飘出草药香 托尺:用勤奋展示着新一代高原铁路青年的蓬勃朝气

放大 缩小 默认

托尺:用勤奋展示着新一代高原铁路青年的蓬勃朝气

□ 本报记者 次仁央吉

托尺在人工扳动道岔。

唐古拉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它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拔地而起;在蒙语中又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这两种语言中的含义,都表明了在那令人心生胆怯的高度耸立的唐古拉山脉的巍峨险峻。素有西藏“北大门”之称的那曲市安多县就位于唐古拉山脉两侧,申格卡岗村则坐落于山脉腹地,平均海拔5200米。因为海拔高、产业少等原因,那里曾是一个贫困村。2011年开始,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对申格卡岗村进行定点帮扶,如今村里不但脱贫,还拥有了桶装水厂、温室大棚等产业、设施,传统高原牧村迎来了“蜕变”。

在拉萨西站工作的托尺就出生在申格卡岗村。“我们村是青藏集团公司的帮扶对象,驻村工作队到我们村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我有了在铁路上工作的梦想,”托尺说。

从记事起长辈们就对托尺讲过青藏铁路对申格卡岗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和便利,怀着对铁路工作美好的向往,2017年高考后毅然选择了铁路专业,期待着自己毕业后能够扎根铁路,为家乡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努力学习,托尺拥有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技能,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拉萨车务段,从事调车组连结员工作。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做到最好。”托尺常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几年如一日的铁路调车工作中,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高原铁路人的青春担当,诠释着火热的青春。他深知身上的责任与肩负的使命就是保证每批货物安全正点地抵达目的地,他看到的除了铁路的发展,更多的是师傅前辈们对铁路事业的那份一丝不苟,那份执着坚定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拉萨西站货场作为青藏铁路西藏段最大的货运站,主要承担西藏各市地货物的到发业务。青藏铁路通车17年来,拉萨西站货场的建设和发展,是青藏铁路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2021年,随着拉林铁路的开通,拉萨西站货场辐射带动周边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牵出、连接、停车、推进……”春运中的拉萨西站编组场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伴随着平调电台传出的一声声指令,一节节货车平稳驶入预定股道。今年是托尺的第3个春运,作为拉萨西站调车组的一名连结员,需要根据调车作业计划好一系列“穿针引线”的工作,将货车编组成列保证列车的安全正点发出。为应对低温作业,托尺身穿冬棉袄、头戴防寒帽、肩挎对讲机在寒风中检查连挂车辆的连接状态、软管、货物装载状态及车辆的防溜状态。

春运期间,托尺所在的调车组平均白班编组12列、夜班编组18列,接到调车计划一干就是一整天、一通宵,有时候甚至没有时间吃饭,从编组场的西头到东头要1公里多,在这满是车列的编组场内来回往返,因为是土生土长的西藏本地人,他总是照顾其他同事在股道奔波,比其他人走更多的路,一个班下来12个小时要走4万多步。

“调车工作需要强健的体魄,想成为一名连结员,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更要有一个好身体,看上去脏脏的调车工作,照样能实现自我价值,每当看到列车安全驶出,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刚干完一批作业的托尺乐呵呵地说道。

作为一名普通的95后铁路青年,青藏铁路这条高原大动脉给了托尺尽情展现自己的舞台。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生命的价值,用勤奋努力展示着新一代高原铁路青年的蓬勃朝气,在雪域天路这幅圣洁的画卷上奋力书写着当代高原铁路青年最闪耀的青春!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