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时事 担当作为、真抓实干,书写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民族团结像阳光和空气 融入每个人血脉当中 植树添新绿, 共绘美丽中国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西江村代表:

民族团结像阳光和空气 融入每个人血脉当中

□ 作者 丛蓉 吴亦萱

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西藏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乡长扎西江村与大家分享了来自家乡的故事。

扎西江村介绍,斗玉珞巴民族乡是一个边境乡,山高路远。2018年他第一次从拉萨赶到乡里,足足用了9个多小时;这次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从乡里到拉萨走同样的路线,只用了5个多小时。道路交通的发展,让斗玉乡基层老百姓深切感受到出行的方便,也为边疆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

如今,219国道就从扎西江村家门口穿过,周边几个边境乡镇已成为游客打卡点。乡亲们开了民宿、餐饮店,吃上了“旅游饭”。

扎西江村还报告了一个好消息,斗玉珞巴民族文化历史展览馆已经建成,马上就要开业。西藏3个珞巴民族乡都有了自己的文化展厅。珞巴族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服饰已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我所穿的这套服饰,就是我们珞巴族众多服饰之一。”扎西江村向大家展示道。

扎西江村说:“在中华民族大花园中,我们就像一朵美丽盛开的珞巴之花,民族团结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深深融入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曾经,珞巴族以刀耕火种狩猎为生,如今大家越来越觉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要保护好自己美丽的家园。现在,野外经常可以看到马鹿、麂鹿、岩羊等野生动物。它们有时会跑到村庄周围东逛西逛,甚至跑到田间地头品尝青稞小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随处可见。

随着国家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珞巴族百姓的生活更好了。扎西江村以一户脱贫户为例,他们一家三口在村里开了小商店,妹妹学会了挖掘机技术,靠党的好政策和自己勤劳的双手,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23年,全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多元。

“随着网络设施的全面覆盖,我们这个地处边境的偏僻小乡村,也能和全国人民实现互联互通。”扎西江村说,西藏有这样一句谚语,“幸福与否在双手,温暖与否看太阳。”他说,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我们将继续卯足干劲、开拓进取,争做幸福家园的建设者,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西藏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