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的石头画作品。 本报记者 邢梦雨 摄
雅鲁藏布江的河滩上,不知名的大山里,随意堆积在路边的普通石头,它们能做些什么?是什么把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变身成一块块沉甸甸的承载着对党和国家、家乡无限热爱的“珍宝”?
走进位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东嘎乡情远希望小学的美术社团,推门而进,美术教师罗布江才一边创作着石头画作品,一边轻声哼唱着动听的红歌。 “在石头画社团里,有时候画得入迷、有灵感的时候,我都会哼起小曲。” 罗布江才笑着说道。
情远希望小学的石头画社团活动一周两次,活动课上,罗布江才带领孩子们以岩片和圆石为画布,用彩色画笔描绘出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以及家乡的各种美景:荣耀的党徽、鲜艳的国旗、布满星星的夜空、牛羊成群的草原、矫健奔驰的动物……“从来没有想过,原来石头上也能画画。这样的美术课很有意思。”学生们对此兴奋不已。
情远希望小学所在的东嘎乡楚贵村距日喀则市区有20余公里,风沙大、石头多是这里的特色,也为开展石头画教学提供了天然素材。但由于石头天然的纹路和形状多样、油墨吸附性不确定等因素,在岩石上作画依然不算一件易事。为搞好石头画教学,多年来,罗布江才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琢磨、学习优秀石画作品,对石絮语渐渐成了他教学和生活中的习惯。在他的指导下,一个个别出心裁的“艺术品”从孩子们的手中诞生,绿色是广袤无垠的草原,白色是逶迤连绵的珠穆朗玛峰,蓝色是雅鲁藏布江的碧波,黑色的是结队的牦牛,黄色是成片的油菜花……家乡日喀则热烈的色彩,被孩子们用画笔定格在了从雅鲁藏布江畔捡来的石头上,从2021年至今,罗布江才已带领该校的孩子们创作出200余幅石画作品。
据了解,近三年来,情远希望小学结合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和学生们的爱好需求,先后开设藏戏、书法、扎念、美术、电子琴、石头画、足球、篮球、朗诵、话剧、科技等室内外学生兴趣社团22个,每到周三、周日活动时间,学生们便纷纷奔向自己的社团。四年级二班的旦增央拉是该班班长,学习成绩在班里也一直名列前茅,课余时间学习藏戏是她最大的爱好,学藏戏1年多来,旦增央拉收获颇多:“没学藏戏之前,见到老人们看藏戏津津有味,但是总听不懂,通过社团里的学习,我了解了很多藏戏知识,觉得藏戏很有韵味,唱词也非常讲究,自己也要学两招,回家表演给喜欢看戏的爷爷奶奶。”
旦增央拉的指导老师旦增塔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很多兴趣课的开展都是学校老师根据学生兴趣设置的,有些老师也是一边学、一边教,在教学相长中很多地方文化被传承下来,师生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对民族文化、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始于兴趣,终于坚持,成于热爱。
该校校长米仓老师介绍,起初因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学校乡村少年宫多从校外请老师过来教,但随着学生需求的扩大,本着“培养本地人才,输血不如造血”原则,学校开始鼓励在校老师有计划地学习和发展自身特长,坚持“一师一艺一体”活动(即每一位老师要学习一项艺术特长,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通过此项活动,在每年校园运动会和艺术节活动中,社团的学员和老师都有突出的表现,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
米仓介绍,自2022年以来,这个桑珠孜区最边远的乡村小学已连续两年在统考中名列第一。“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会有些自卑,他们通过参加活动发现自己的特长之后,会逐步建立起自信,反过来又会促进他们学业的发展。”米仓校长提到,他们学校少年宫建立以来,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明显多了起来,家长也比较看好,学生综合素质也明显提高。
位于学校综合楼一楼的经典诵读社门口贴着他们社团的简介:一群可爱的祖国的小花朵,组成一个快乐的小家庭,它的名字叫“经典诵读社团”,我们的小家庭里一共有着13个小成员,其中有5个小帅哥和13个小美女,他们的年龄各不相同,是不同的小可爱,他们因热爱朗诵而聚集在一起,他们用语言传递真情、他们用声音表达思想。几年来,在德珍等经典诵读社老师的带领下,学校陆续建立师德亭、同音广场师生在此集体诵读经典,接受中华诗文的熏陶,从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练习后,社团师生还在当地的经典诵读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
在学生们的眼里,校长米仓是一位像妈妈一样和蔼可亲的好老师。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米仓费了很多心思,也牺牲了很多,但谈起教学工作她总是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激情。 “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利用乡村少年宫和兴趣社团,广泛深入开展社团活动,有力推进了‘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促进了全面健康发展。”米仓说,她愿意在这个不大的学校里,为学生们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小小天地,编织一个“五彩斑斓”的梦。
记者一行离开校园时已临近傍晚,夕阳西下,在这个没有足球场的校园里,孩子们纵情奔跑。教学楼的荣誉墙上记录了他们的成长,几年来,他们在足球项目上已获得桑珠孜区北部乡镇组亚军2次、季军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