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塔杰教学生认识琴谱。 本报记者 央宗 摄
旦增塔杰帮学生整理戏服。 本报记者 央宗 摄
黑色的冲锋衣,红蓝相间的格子衫,有点灰扑扑的牛仔裤,带点增高效果但款式老旧的黑色靴子……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情远希望小学,记者见到了该校的语文老师旦增塔杰。
2018年,24岁的拉萨青年旦增塔杰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他穿着时髦、意气风发地前往距拉萨285公里的曲美乡中心小学报到,决定用心呵护祖国的“幼苗”,用一丝不苟的教育教学态度和行为来诠释自己对乡村教育的理解。2021年,因工作需要他又被调到离拉萨372公里的日喀则市东嘎乡情远希望小学任教,几年工作下来,曾经的潮流青年旦增塔杰已经无心在意个人形象,根根白发和眼角的皱纹是他为学生操劳的印记。
情远希望小学地处黑颈鹤保护区,是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最偏远的小学,校园面积小,从学校的同音广场、综合楼、第二教学楼、德育室、少年宫、广播室、主席台、食堂、宿舍楼转完一圈仅需十几分钟。在旦增塔杰带领记者参观的过程中,几个踢球的学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泛黄起毛的足球在他们的脚下玩儿出了花样,旦增塔杰上前与学生攀谈起来,“我是五年级二班的索朗塔杰,球是体育老师送给我哥的,哥哥毕业以后就把球留给我了。”索朗塔杰腼腆地说道。
与旦增塔杰的聊天中得知,这所没有足球场的学校,还有许多像索朗塔杰一样热爱足球的孩子,场地没有限制他们对运动的热爱,他们的球场在水泥地、广场,甚至田间,近几年他们甚至获得了桑珠孜区北部乡镇组亚军2次、季军1次。聊天中,旦增塔杰陪着孩子们玩了一会儿球,随后拿出手机给孩子们播放足球集锦。几个孩子围在他身边,不时发出一声声的“哇,太酷了。”“我给他们看外面的世界,他们羡慕,他们想走出去,我想帮他们……”旦增塔杰笑着说。
情远希望小学的广场上,刻着校史的红色石碑格外醒目,看到学生们陆续返校,笑容来到了旦增塔杰脸上。“我们小学始建于1996年,原名叫日喀则市东嘎乡青岛希望小学,2008年6月由青岛市第五批进藏干部与日喀则市人民政府进行重建,并改名为情远希望小学。”旦增塔杰一边带领记者参观校园,一边介绍着校史。
从西藏首府来到“中心”小学再到“希望”小学,一路跋涉,旦增塔杰的路似乎越走越偏、越远,但他的“道”却越走越正,书生气不断融入了泥土气。作为一名教师子弟,他从小被注入了教书育人的种子,但在乡村教书,钻研扎念琴、藏戏为学生提供课外辅导,旦增塔杰才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教师,脚下的土地、身边的孩子也不断地在改变着他。几年来,他在教学上逐步风生水起,而他也真正地把教师的含义写在了东嘎乡的田野上,记录在了匆匆的流年里。
从2018年至今,旦增塔杰已带过近千名学生,教过的学生又陆续把弟弟妹妹交到旦增塔杰手上。“当孩子们亲切地喊着‘老师’,叮嘱着‘要听话,这可是教过我的好老师!’时,师德二字我算是够着了,身上又有一耙子牛劲了”。旦增塔杰说。
教书之余,旦增塔杰还把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藏戏、扎念琴教给了300多名学生。“虽然大学的专业就是艺术,但前面纯粹就是跳着玩,可是看到孩子们也想学,我就自己去钻研,我想把自己会的舞蹈,手把手教会他们,艺术不应该只在城里,更在孩子们心里。”旦增塔杰说。
旦增塔杰在情远希望小学的几年间,学校重建,设施变好,老教学楼改建成了少年宫,死板的教室也变成了丰富的活动室,墙上一张张的姓名表里印着孩子进步的红章。
“科技发展给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学校这个百变魔镜,能照出学生多样的成长,乘着‘双减’的东风,我相信在现代化的赋能下我们这所乡村小学能有更好的发展。”旦增塔杰也愿意在乡间田野耕种梦想,给学生们开设兴趣课堂,教他们弹扎念、跳藏戏、做实验。
乡村教师普遍面临“留乡”与“向城”的心理困境,旦增塔杰也一样,刚来这里的时候,他动过离开的念头,但越是接触学生,就越不想离开。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他们可能是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可能是父母离异或家庭贫困的孩子。“小牦牛们就是千般性格、万种情况都会迎难而上,我也越发认识到该走出去的不是我,是这些生活在田间地头,脸上有着高原红的孩子。这里是情远希望小学,我想再努力些,再情深意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