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人物 让藏文在信息时代焕发光彩 俺们把围巾送到边关,想让大家暖和暖和 吉隆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开展系列庆祝活动

放大 缩小 默认

俺们把围巾送到边关,想让大家暖和暖和

□ 本报记者 央宗 次仁央吉

在七一建党节前夕,两个特殊的包裹被邮寄至位于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的里孜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包裹上赫然写着“敬中国边关最可爱的人”,打开之后,里面是一批厚实温暖的围巾。

里孜,藏语意为“指尖、尖峰”,里孜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年平均气温仅2摄氏度,最低可达零下30摄氏度,一到冬季,整个口岸笼罩在冰雪之中,因而被誉为“云上国门”。

经过查询,边检站民警联系到了寄件人,一位来自河南安阳的耄耋老人。“俺们是河南安阳的,送围巾到边疆,是想让大家暖和暖和,希望你们守好咱国家的边疆。”这位老人便是安阳市龙安区西洪沟村的居民赵中福,今年已89岁高龄,他是一名拥有深厚党龄的老党员。尽管年事已高,但赵中福老人与老伴仍坚持织制围巾,并寄送给边防官兵,以此表达他们对边防战士的深厚情感。

在距离里孜出入境边防检查站4000余公里的西洪沟村,赵中福老人的家中,纺花车的声音不绝于耳,老人与其老伴正在家中加紧赶制围巾。寄送围巾给边关战士,已成为他们坚持多年的习惯。

“抗日战争的时候,包括安阳在内的华北许多抗日根据地遭遇罕见的旱灾、蝗灾,敌人趁机‘蚕食’根据地,当时年幼的我跟着父亲负责给安阳西部水冶镇附近的抗日武装送信以及运送生活用品。”

“无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战争,都是我们可爱可敬的战士冲锋在前。所以,我和老伴就想着为战士们多做点事。农闲时节,我们就纺线、纳鞋垫、做布鞋、织围巾,通过邮局寄给部队的官兵。这一做,就是几十年……”

多年来,赵中福与家人用织布机和纺花车纺线织布,做成布鞋、鞋垫、围巾等物品,寄送给需要的官兵。

自2008年起,他们更是看到边防官兵顶风冒雪巡逻站岗的艰辛,决定专门织制围巾为官兵御寒。至今,他们已寄出数万条围巾,家中的纺花车也因此损坏了6辆。如今年事已高的赵中福老人,虽视力逐渐衰退,却从未放下手中的针线。在得知里孜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坚守雪域边关的事迹后,他们当即决定寄送围巾为民警御寒。

在赵中福老人的家中,有一张标注着五角星的中国地图,每个五角星代表着他寄送围巾的地方。如今,地图上的红色五角星密密麻麻,几乎覆盖了整个国家。

里孜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站长王子亮表示:“两位老人送来的不仅仅是围巾,更是祖国人民对戍边移民管理警察的关心和关爱。我们一定珍惜好这份来自人民的尊崇,把人民群众的关心关爱化作激发民警忠诚戍边、强边固防的不竭动力,用实际行动坚决守护好祖国的雪域高原。”

得知赵中福老人是一名拥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边防民警们特意邀请他通过线上视频为全站民警上了一堂特别的党课,并佩戴上他寄来的围巾。在回忆往昔时,赵中福老人泪眼婆娑,他表示战争时期战士们的英勇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他和老伴只想为战士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我们还拿得动针线,就要一直织下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