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青春 “新农人”乘风破浪 次仁罗布: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纲领: 马学为魂、中学为根、西学为鉴、综合创新

放大 缩小 默认

次仁罗布: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

□ 作者 陈文乐

在西南边陲的日喀则市亚东县阿桑村,35岁的牧民次仁罗布,如同格桑花般扎根在中不边境16年,默默守护着每一寸神圣的国土。

自12岁起,次仁罗布便开始跟着爷爷在边境线上放牧守边,六七年后,19岁的他从长辈手中接过重任,正式开启了自己放牧守边的生活。

一年里,次仁罗布有六个月的时间在放牧点度过,期间回家一次,短暂停留一两天,准备好米、面和一些耐保存的果蔬等生活物资,便匆匆返回放牧点,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与九十头牦牛做伴。

有没有想过去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次仁罗布说:“之前有不少朋友经常劝我跟他们一块去城里工作,二十一二岁时确实也动摇过,但被爷爷留了下来,这一留就留了十多年,留到了现在。”

遗憾吗?次仁罗布说:“不遗憾,也不后悔。”

次仁罗布说:“在边境放牧是为了生活,但更重要的意义是为了守护好我们的土地。我的爷爷、我的爸爸做了一辈子的守边牧民,守住了这片土地,现在这份责任又落到了我的肩膀上,如果我不干了,没有我们的牧民,时间久了,这些土地就成了别人的。”

在放牧点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次仁罗布都在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将鲜艳的五星红旗立于一个个山头、一片片草地。日复一日的生活一过就是十多年,绵延的边境线上活跃着次仁罗布和他的牛群,像移动的碉堡,守卫着国土。

守边放牧的日子平静而寻常,但也有惊心动魄的时候,“我第一次随爷爷到牧场,一切都很新奇,我赶着牛群哼着歌,突然不远处来了几名不丹士兵,迅速朝我这边走来,我吓得拔腿就跑,只听见身后的爷爷大声喝道:‘这是我们自己的土地,你跑什么!’于是,我壮着胆子跑回爷爷的身旁,看见爷爷镇定自若地与不丹士兵交涉。”

次仁罗布从曾经的小男孩长成如今的男子汉,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小孩放假的时候,他会带着小孩去放牧点一块生活,就像从前爷爷带着自己那样,守边的责任潜移默化地传递到了下一代。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