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人物 父子两代人 守边三十载 林芝苹果成功出口尼泊尔,成为全区首个实行跨境快速通过的试点 我区补贴资金5亿余元,真金白银优惠直达消费者 以中网为窗,网坛高手感知中国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子两代人 守边三十载

□ 作者 唐果

帕里镇是西藏边境线上的一个边陲重镇,坐落于巍峨的卓木拉日峰脚下,平均海拔4360米,有着“高原第一镇”的美誉。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帕里边境派出所所长旦增桑布和他的父亲巴珠,接力坚守边防30余载,将最美好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边疆,用心守护着辖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一种职业、同一个目标、同一份责任,他们既是父子,也是师徒,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两代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警察“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崇高使命,展现不变的家国情怀。

子承父业 赓续红色血脉

走进帕里派出所警史馆,陈列的各种荣誉、锦旗、老物件,无声地传递着一代代官兵和民警奉献与坚守、使命与担当的精神。其中一部海鸥牌老相机,记录了旦增桑布与母亲的第一张合影,照片中却不见父亲的身影。1991年10月,旦增桑布出生在帕里,在帕里边防派出所度过了7年的童年时光。巴珠作为帕里边防派出所第二任所长,总是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95年7月,巴珠调往定日边防大队工作。旦增桑布留在帕里镇读小学,母亲独自照顾着他的生活起居。让旦增桑布最煎熬的是每逢寒暑假,去探亲的路。仍记得1997年,旦增桑布跟着母亲从帕里镇去定日县探亲,坐了20多个小时摇摇晃晃、四处漏风、尘土飞扬的中巴车,才见到日思夜想的父亲。

父亲守边,母亲守家,是这个小家庭真实的生活状态。即使从小和父亲聚少离多,但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旦增桑布依然选择了武警学院边防管理专业,家人担心他毕业后分配到偏远的地方。巴珠却说:“再偏也是祖国的领土,总是需要有人守,守边亦是守家。”传承父亲守边精神是旦增桑布从警的初衷。2024年7月,旦增桑布担任帕里边境派出所第十二任所长,成为“卓木拉日一面旗”新的擎旗人。

业精于勤 练就过硬本领

亚东县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印度、不丹接壤,沟壑纵横、荆棘丛生、高山峡谷密布。2014年军校毕业后,旦增桑布被分配到日喀则边防支队亚东边防大队上亚东边防派出所工作。为了开展好工作,他跟着边民学不丹语、听不丹歌曲,一年下来,竟然可以与不丹人无障碍交流。要做好基层工作不容易,用旦增桑布自己的话说,从业务小白成长为“活地图、语言通”,勤奋是唯一的法宝。

白天走村入户采集基础数据、宣传政策,晚上加班熬夜建档立卡。辖区396户1201人,每个村民叫什么名字、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有什么困难,旦增桑布如数家珍。他也在原西藏边防总队组织的警民双向熟悉率考核中名列第一,曾获评原公安部边防管理局群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从白白净净的“小鲜肉”变成皮肤黝黑的糙汉子。旦增桑布走遍了每一个通外山口、要道,草场、帐篷,当地的藏族同胞说:“桑布比我们本地人还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在上亚东边防派出所担任副所长期间,他先后带出了田广运、晋美群登等一批熟悉辖区情况,擅长信息搜研、执法办案的业务骨干,派出所基础工作、正规化建设也越来越扎实。

用心用情 守护边境安宁

“我们的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群众,首先要做到以心换心,群众才愿意与你打交道。”这是巴珠时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入警以来,他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把群众当亲人,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在上亚东边境派出所查玛浦执勤点,外地搬迁来的牧民时常喝酒打架,他把喝酒闹事的重点人拉进了一个微信群,不厌其烦讲法规、说危害、聚人心,用朴实的话语传递着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理念,群众的守法观念有了大幅提升。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今年7月,帕里派出所辖区两夫妻吵架,凌晨5点打电话向旦增桑布报警求助,当他赶到时,两夫妻却笑着说:“见到所长,我们两口子气就消了,所长你喝杯茶再走吧。”弄得旦增桑布哭笑不得。

在帕里派出所,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的“四个第一”精神,不仅刻在了墙上,更融进了每个民警的心里。

重新回到童年成长的地方、父亲坚守过的地方,旦增桑布表示:“因工作重回帕里这样一个模范所、旗帜所、明星所,又有我父亲的痕迹,我必将初心如磐、责任在肩,传承发扬帕里‘四个第一’精神,把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作为新的奋斗目标,继续为维护边境地区安全、人民安宁贡献移民管理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