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青春 北大青年高凌:播撒燕园种子,绽放高原之花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大青年高凌:播撒燕园种子,绽放高原之花

□ 本报记者 次仁白吉 次仁央吉

高凌正在拉萨中学上物理课。

青春执笔,以梦为马。2024年8月,第26届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高凌告别了熟悉的校园,背起行囊走出湖光塔影,来到雪域高原,深入教育扶贫一线,贡献青春力量。

一粒种子,萌发斑斓的梦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幕幕盛世盛景,办成了一件件大事难事……”2023年,高凌作为北大学生在镜头前分享着学习两会精神的感想,他的内心早已涌动着澎湃的热情,“生逢盛世,我一定要去祖国山河之间,亲历盛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尽一份绵薄之力。”几个月后,当看到北京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发出的招募,他立刻提交了报名申请,那一刻,高凌仿佛听到了西部这片神奇的热土正在呼唤着她的游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投身教育,无疑是青年人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的好选择。高凌了解并深爱着西部的风土人情,也明白由于资源不均衡、发展不充分,西部的教育事业还需要更多有志青年的力量不断加入。他曾无意中看到北大研究生支教团一位前辈写下的感悟——“在沙漠腹地筑一个斑斓的梦”,不禁眼眶湿润。

高凌的家乡位于临近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甘肃省武威市,2019年他离开家乡走进北大的湖光塔影,感受“大师身旁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的燕园气象,这何尝不是圆了自己曾经那个斑斓的梦?

踏入北大校园,高凌第一次怀着紧张又期待的心情握紧麦克风站在舞台上侃侃而谈,参演那部荣誉满满的北京大学原创短片《一块石头》,在光影的世界里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从来到陌生的城市,到收获同行的良师益友,他渐渐明白何为人生的“可能性”,也越发笃定坚持的意义。

而选择成为一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给了他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把这个“斑斓的梦”传递下去!

在填报支教地志愿时,北大研究生支教团管理办的老师鼓励志愿者们勇于奔赴祖国最艰苦的地区,这也成为了高凌最终写下的志愿。“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无论去什么地方我都选择服从调剂,不过命运给了我最好的选择——西藏!”高凌在回忆时说。

记得北大毕业典礼的门票上带着一粒种子,当时的高凌想在来年春天播种,但也许,这颗种子早已种下,甚至开花、结果。

一盏手电,打亮知识星空

2024年8月,高凌来到拉萨中学担任物理教师,正式投入支教工作。

“x=v_0 t+1/2 at^2,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公式,它看起来很抽象,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段人生。x(位移)就是人的一生能走多远,v_0(初速度)就是人因为生在不同环境所得到的最初加成,a(加速度)就是一个人在不断成长、变好。只要加以足够长的t(时间),x(位移)就主要取决于a(加速度),而非v_0(初速度),这说明人的一生,无论出身有何差异,真正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是这个人是否能不断变得更好。”这种生动的讲述是高凌讲授的物理课上的常态。

当问及为何采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讲解物理知识,他表示自己常会思考,假如自己是孩子,会想听到什么样的物理课?“后来就想到可以用不那么死板的讲解方式,一来能让大家听懂物理知识,二来也是在用知识点给孩子们指点生活迷津。”

高凌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温柔地向学生诠释着来自物理学的浪漫。

在每天下午的休息时间,高凌总会轮流邀请2名班上的学生前来办公室“喝茶”。“我会提前和孩子们确定好他们想喝的奶茶,希望这短短一个小时能成为孩子们忙碌学习生活中的‘小确幸’,更希望‘边喝边聊’能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调节压力。”从日常生活聊到未来梦想,再到知识点的疑难解答,这一小时也是高凌最享受的时间,“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我感觉得到了回答,尽管我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

在晚自习时间,高凌也常常坐在办公室,为有需要的孩子答疑解惑。

一天晚上,答疑一直持续到晚自习放学,走出办公室的高凌,发现一位自己并不认识的学生等候在办公室门口,手里拿着一沓要问的题目。“那天我们一直讲到教学楼熄灯,被保安大叔请出教学楼后打着手电筒继续讲,还挺有趣的。”高凌笑着说。

一个学期转眼过去,高凌所教班级的孩子们以物理平均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为这个学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谈起学生,他骄傲地说:“我是世界上一个普通的老师,但我有世界上最好的孩子们。”

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正值寒假期间,高凌第一时间询问班里返回日喀则的学生情况。“确认所有学生都安全,当时觉得松了一口气。”随后,他向团西藏区委提交了请战书,希望能到灾区尽一份责任,做好随时待命的准备。得知学生次旺卓拉家中房子倒塌,高凌和其他志愿者小伙伴们策划了前往日喀则的家访活动,看望次旺卓拉等受灾同学。

家访路上,看到许多受灾开裂甚至倒塌的房屋,大家都难过得沉默不语。在临时安置帐篷里,他们终于见到了次旺卓拉和她的家人。“在交谈中,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和家长身上乐观勇敢的精神,好在重建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期待灾区重建工作早日圆满完成。”经过这一次家访,他希望自己能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投入到西藏的基层工作中。

一支歌谣,唱响青春故事

“我们非常希望北大研支团同学们能带着‘北大精神’来到这里,向拉中学子传递下去。”2024年,拉萨中学校长黄庆辉第一次与北京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分团志愿者们见面时提出了殷切希望。作为分团长,来到西藏后,高凌时刻在思考拉萨中学的孩子们所需要的“北大精神”是什么?他在教学工作中逐渐明白,在知识以外,生涯教育不可缺少。

2024年12月4日,北京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分团在拉萨中学开展了宪法宣传日科普活动,邀请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进行科普讲座,并带领孩子们前往西藏自治区青少年法治实践教育基地,在前往基地的大巴车上,孩子们自发唱起了《万疆》,“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

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北京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分团志愿者在校内发起了“向边防军人致敬”主题征集活动,收到拉萨中学学生600余份书信、绘画、书法、手工艺作品等,把爱国强军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

北京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分团志愿者积极与陆军某部队取得联系,高凌受邀在该部队新兵入伍仪式上做报告。讲述自己志愿服务初心和经历,代表团队和拉萨中学的孩子们向边防军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北京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分团志愿者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探寻凉州会盟之路”活动,高凌计划带领拉萨中学优秀学生前往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的凉州会盟纪念馆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谈及未来,高凌表示“支教结束后,我们会回到北大继续读硕士,虽说并未到离别的时候,但可以想象那时的我会有多舍不得孩子们。”当问到以后是否会回来看学生,“我想我会回到西藏看望孩子们,但我更想和孩子们在求学、追梦的大舞台上相遇,这是每一个支教老师的梦想。”

一粒燕园种子在雪域高原生根抽芽,无需过问花的品种,因为它叫作格桑花。从物理公式里解读人生真谛,在办公室茶话中倾听青春絮语,于边疆讲台上传递理想星火,高凌与无数支教青年用行动诠释:教育扶贫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照亮。

背景介绍:自1998年以来,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采取自愿报名、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接力”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的学生,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服务期满后,由下一批志愿者接替其工作,形成“志愿+接力”的长效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北京大学已先后派出26届477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支援边疆建设,书写青春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