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时事 推动党的作风持续向好 西藏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干事创业得有一股子劲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 作者 郑涵月

“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这样一来,老百姓更有奔头。”谈起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事情,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康雄乡党委书记王东海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

王东海是江苏宿迁人,扎根西藏已经16年,脸上挂着显而易见的“高原红”。“这些年,这片土地和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说,这是时间的痕迹,也是奋斗的印记。

王东海的理想从西藏的驻村生活起航。2009年,他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带着扎根一线服务百姓的朴素愿望来到仁布县,成为了帕当乡切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虽然语言、习俗上有一些差异,但是村民们的质朴、热情、善良,缓解了我的乡愁。”王东海回忆说,到村里的第一天,全村村民都来迎接他。他的脖子上挂满寓意吉祥的洁白哈达,村里还宰了两只羊为他接风。

帕当乡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王东海刚驻村时,村子里基础设施薄弱,条件十分艰苦。“那时候,道路大坑小洼、颠簸不平,运输东西要靠人背畜驮。一些群众住房条件也很差,到处都是土坯房,既低矮昏暗、不安全,又用不上电、喝不上干净卫生的水,看了让人心酸。”王东海说。

在切村任“村官”,王东海做了“切村发展规划”,通过整合村里有技术的剩余劳动力和致富能手,共同出资成立帕当乡切村劳务输出合作社,直接解决了35名困难群众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3年期满后,王东海想起当初选择村官时下的决心,想起村民收到分红后喜悦的表情,“我脑海中就一个念头:留下来,继续为老百姓干点儿事!”他说。

从脱贫攻坚到发展产业,各族群众的就业、收入,始终是王东海最为关心的大事。

2016年,由于工作成绩出色,王东海担任仁布县德吉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他提出重点发展产业经济的思路,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先后发展壮大藏香猪养殖业、温室大棚蔬菜产业、粮油加工等特色产业。

艾玛村的困难党员贡觉一直养殖藏香猪,其间遇到了资金短缺、场地不够等难题。王东海了解情况后,帮他争取资金10万元,在村外建成一个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养殖场,还从林芝引进纯种藏香猪,帮助改良养殖场藏香猪品种。

如今,贡觉的藏香猪养殖规模从最初的3头扩大到了近200头,年收入达25万元,带动村民实现就业,每人年底能赚到1.3万元。此外,村里入股的村民每人年底还能分红2000元。

2021年,王东海任康雄乡党委书记。他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亚德细褐纺织手工艺通过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模式,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也拓宽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于是,他带领大家全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我们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赋予亚德细褐精布新的生命,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王东海说,2024年,亚德细褐羊毛织品产值达2000万元,带动当地200余人实现就业。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从帕当乡到德吉林镇,再到康雄乡,王东海见证西藏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日子也越过越幸福。

2024年,西藏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41.32平方米,农村公路里程增加到9.48万公里,各族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现在大家住上了小别墅,洗衣机、热水器等电器已经普遍使用,一村一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王东海说,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通过电商把特色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最让王东海欣喜的变化,是2024年6月拉萨至日喀则高等级公路全线通车。“公路其中一个出口就在我们康雄乡附近,村民去拉萨只需要一个半小时,这让我们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他说。

生活富足,精神富有。在工作中,王东海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畅通群众参与乡村事务的全流程渠道,通过村务公开栏、村民代表会议、网络、广播、手机短信、微信、“明白卡”等途径实现村务公开全覆盖。此外,王东海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全乡广大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老百姓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我要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王东海信心十足地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