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青春 护林员19年练出“火眼金睛”: 用青春守护绿水青山 从壮乡到西藏:广西少年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种下希望的种子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壮乡到西藏:广西少年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种下希望的种子

□ 本报记者 邢梦雨 汪旭梅

韦家泓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本报记者 邢梦雨 摄

“民族团结不仅要铭记于心,更要践行于教书育人的每一天。在西藏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上,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石榴籽,正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共同成长。”在第三届西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大赛海选现场,来自广西壮乡的韦家泓这样讲述他在两个民族自治区学习生活的体会。

2024年夏天,韦家泓从广西河池考入拉萨师范学院。初入拉萨,望着湛蓝的天空和巍峨的群山,他的心中交织着紧张与期待。然而,正是这份初来乍到的陌生感,让他在之后深刻地体会到了藏族同胞的温暖与包容。

2024年9月,拉萨师范学院的新生报到处,韦家泓用生涩的普通话询问流程时,藏族辅导员罗珍老师热情地接待他并用壮语对他说:“贝侬,别紧张!”后来他才知道,罗珍老师为了迎接他这个全班唯一的壮族学生,特意学习了壮语问候。那天晚上,在充满酥油茶香气的宿舍里,藏族室友们手把手教韦家泓捻糌粑,韦家泓则教他们唱壮族敬酒歌,多种方言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飘出窗外,融入了拉萨的夜色中。

在拉萨的日子里,韦家泓不仅迅速适应了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积极投身于各类社团活动。作为学校雪域爱心支教社的一员,他多次前往达孜小学进行宣讲和爱心捐赠活动。在这里,他遇见了三年级学生达瓦,一个能用藏语滔滔不绝讲故事却因普通话不流利而羞涩的小男孩。韦家泓主动陪达瓦一起阅读《藏汉双语童话集》,用游戏方式练习发音,不久后在全班的注视下,达瓦克服了语言障碍,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出“我是中国娃”。

学业之外,韦家泓深入体验并对比了广西和西藏在气候、饮食、人文等方面的差异。从湿润的桂西北到干燥的雪域高原,从酸汤鱼到藏面甜茶,从壮族山歌到藏族情诗,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着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共通之处。“桂藏两地差异巨大,各有风味,但两地民众都重视节日,都会以独特方式把平凡日子过成诗。”韦家泓说。

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师范生,韦家泓深知语言能力与教学技能同步发展的重要性。课后他坚持晨读、晚听,保持语感,积极争取见习机会积累教学知识,还向支教社学长学姐汲取教学经验。他目标明确,毕业前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获取教师资格证,争取留藏任教。

他希望站在讲台上时,不仅能教孩子们“How are you”,更能让他们用不同的语言说出:“我的家乡有世界上最美的山歌和最圣洁的雪山。”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