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青春 在奉献中找到人生价值 “晋”青春之所能 在祖国边疆绽放格桑之花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青春之所能 在祖国边疆绽放格桑之花

□ 本报记者 陈枭

山西师范大学第八届研支团制作团“漂流瓶”手账。

山西师范大学第八届研支团成员刘洲课后与同学们合影。

“大手拉小手”书信活动。

山西师范大学第八届研支团成员刘邺铭指导学生武术动作。

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麓的云雾深处,坐落着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西藏墨脱。这个被称作“莲花秘境”的边陲小城,自2016年起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特殊的客人”,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34名青年,用八年时光在莲花秘境接力,书写出一篇又一篇青春篇章。

跨越天堑的教育接力

2016年夏,山西师范大学首届研支团成员带着行囊踏上未知的征程。从太原到林芝的航班,再转乘越野车穿越350公里险峻山路,这条当年被当地人称为“生死路”的扎墨公路,用十小时的颠簸给这群年轻人上了第一课。悬崖边的泥泞道路、突如其来的塌方滑坡,让这群平均年龄23岁的师范生真切体会到“高原孤岛”的含义。

“当时紧紧抓着车把手,看着窗外百米深的悬崖,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教育使命的重量。”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首届成员回忆道。正是这种重量,让他们在2017年米林6.9级地震时展现出惊人的勇气。

2017年11月18日林芝市米林市发生6.9级地震,墨脱县完全小学有强烈震感,正在上课的研究生支教团队员们第一时间组织数百名学生有序撤离,用身体筑起保护墙,直到所有孩子转移到安全地带。

八年时光里,这样的考验从未间断。大雪封山时的物资短缺,雨季塌方造成的交通中断,还有与内地迥异的高原气候,都没能撼动这支队伍的坚守。他们创下山西高校教育援藏的多个“第一”:最早进驻墨脱的高校研支团、唯一持续服务西藏边境县的支教团队、累计开展2000余次特色教学活动。

浇灌希望的创新实践

在墨脱完全小学的课堂上,支教老师正在用自制的“宇航服”给孩子们演示太空漫步。“我们想让孩子知道,山外的世界不仅有雪山峡谷,还有星辰大海。”这种教学创新贯穿在9个学科的教学中。从“一棵小树发芽”诗歌创作课到门珞武术传承课,从足球技巧训练到中外文化鉴赏,从2016年至今,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34位支教老师结合专业特长,为高原孩子打开认知世界的多维窗口。

2018年启动的“阳光杯”校园足球赛已成当地教育品牌。支教团引入“在赛中学”的训练模式,用废旧轮胎制作球门,在碎石场地上画出边线,硬是在“足球荒漠”培养出多支少年球队。

心手相连的晋藏情缘

在墨脱县门珞文化历史博物馆,佩戴红领巾的“小讲解员”正用流利普通话讲述民族团结故事。这是支教团打造的特色思政项目,通过培养200余名青少年讲解员,让爱国强边意识深植童心。

3600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校园里,“大手拉小手”书信活动持续传递温暖。1200余封手写信件穿越山河,大学生们用笔尖分享成长故事,孩子们用图画描绘家乡新貌。支教团还发起“墨脱专项基金”,累计捐赠数万元图书、体育器材,让乡小学有了首间图书室。

来到西藏支教,是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并强调,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山西师范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安超林:“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对青年一代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让在支教一线的我倍感振奋。作为支教团队长,在支教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不仅是地理坐标的选择,更是精神坐标的锚定。谢依特小学支教队员扎根边疆、促进民族团结的事迹,让我更加坚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点燃希望的火种。”

支教团成员徐雨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深受触动。今后,我们要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以实际行动书写无悔的青春篇章。”

据了解,首届成员王静放弃内地编制重返西藏任教,第二届张子恒选择留在墨脱乡镇工作。更多的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把“老墨脱精神”带回三晋大地。

八载春秋,34位来自山西的青年,用脚步丈量教育初心,在祖国边陲浇灌出充满希望的格桑花。这支来自黄土高原的支教队伍,正续写着新时代教育援藏的壮美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