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人物 北京援藏干部张俊龙: 归零心态赴新程 实干担当谱新篇 守窟二十余载,他未曾离开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窟二十余载,他未曾离开

在文明的星河中,总有人替我们连线古今。他们俯身于斑驳的青铜器前,跋涉在绝壁的山路上,用体温焐热发黄的纸页,将风浪里的记忆化作永恒的坐标。这些“守宝人”也许不能青史留名,却用平凡的努力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他们以生命丈量文明的刻度,用孤独对抗遗忘的洪流。每一次修补都是向时间倾诉的故事,每一次守望都是对未来许下的承诺。让我们走近这些“守宝人”,聆听文物背后最动人的心跳

今年77岁的仁增旺扎家住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东嘎村皮央组。他的家与宏伟壮观的皮央石窟仅咫尺之遥,民居依偎在高耸的石窟群之下,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落差。皮央石窟群与两公里外的东嘎扎西曲林寺遗址一起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

“小时候,村里的老人总爱坐在石窟附近的大树下,给我们讲那些古老的故事。”仁增旺扎回忆道。这些童年的耳濡目染,在他心中悄然埋下了守护石窟的种子。2002年,这颗种子终于发芽——札达县文保部门为加强文物保护,开始在当地聘用群众文保员,仁增旺扎如愿成为首批成员。

皮央的石窟分布在山体的前山和后山,实际调查统计的数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许多洞窟早已塌毁,没有统计在内。部分洞窟内,精美绝伦的壁画上描摹着古老的岁月印记、人物图案,以及栩栩如生的狮子、孔雀、大象等生灵。 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被发现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与考古专业人员先后多次对遗址进行维修保护和调查发掘。2013年经国务院核定,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矗立于壮阔土林中的文明瑰宝,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瞻仰。 2023年5月26日拍摄的皮央石窟壁画局部。

早上十点,仁增旺扎会从家出发,顺着400多级陡峭的台阶,几步一歇地爬上石窟。抵达后,他会先把石窟打扫干净,然后爬上爬下,重点检查几处有壁画的石窟内是否有渗水、坍塌等风险。有游客来参观时,他会给游客讲解石窟及壁画的悠久历史,也会提醒他们要注意保护壁画;送走游客,他总会细心关好每一扇石窟的门。忙碌间隙,他习惯坐在石窟前,喝点自带的酥油茶,嚼几口糌粑——这便是仁增旺扎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守窟日常。

2023年5月26日,仁增旺扎在观看石窟里的壁画时,一幅金色的佛像壁画映在他的眼镜上。“时间过得真快,我感觉自己真的老了。”仁增旺扎感叹道。时光荏苒,二十余载时光转瞬即逝。今年六月,仁增旺扎刚刚告别了自己深爱的文保员岗位。然而,他闲不住的身影依然时常出现在石窟上。问及老人的愿望,他说:“盼着能有年轻人接过担子,继续守护好家门口的这片石窟。这便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天色渐晚,仁增旺扎走下石窟。夕阳将他佝偻的脊背、弯曲的腿脚,连同二十余载默默守护石窟的时光,一并拉长,烙印在每一级石阶上……

(新华网西藏频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