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研支团林芝服务队合影。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从“渤海之滨”辽宁到“西藏江南”林芝,一条跨越千山万水的支教之路,被青春与信念照亮。自2013年辽宁师范大学成为研支团招募高校后,十一年里如候鸟般准时向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输送研究生支教团,累计78人。他们在西藏江南累计授课约25000课时、教授150余个班级、7000多名学生、开展校内外活动600余次。
2024年8月,第十一届研支团从辽宁启程,当飞机掠过八千里云月,双脚真正踏上雪域高原时,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也正式拉开帷幕。
用心连接,让教育有新的方式
研支团队长,语言学专业的战秉政,敏锐捕捉到语言是文化交融的桥梁。他不断琢磨汉语与藏语文化的异同,推出“推普周”系列活动,让书本上“抽象”的中华文化在高原少年的心中变得可感可亲。“支教一年,受益一生。这一年,我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我把我的知识倾囊相授,教书又育人;而学生们的坚韧与纯朴,让我从一名大学生蜕变成一名人民教师,让我的青春之路走得更坚定、更踏实、更有方向。”战秉政说道。
而生物学专业的李胜炜则巧借科技之力,以“云端连线”架起渤海与西藏江南的桥梁。当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子手握来自滨城的藻类标本、“云游”辽师大标本馆并观察校园植物时,知识在真实与虚拟的交织中鲜活起来。这样的“新型课堂”如星火燎原,点燃了学生们主动探索的热情——课堂上怯于举手的少年,开始热情介绍家乡特产,邀请老师共跳锅庄舞,分享醇香的酥油茶。老师与学生成为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
倾囊相授,让孩子们看到多彩世界
高原的蓝天白云与连绵雪山固然壮美,但更令人动容的是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在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中有许多来自偏远农牧区的孩子,他们在课本中第一次看到了家乡以外的世界。
为此辽师大研支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开设“我的大学”生涯规划课与心理辅导课、反诈教育进校园、中华诵写讲大赛等活动,举办主题班会20余次。支教团成员在点滴行动中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支团成员赵卿宇嘱咐学生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不是口号,而是大家实实在在应该努力的,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走出去看看,一定还要记得回来建设家乡!”
当学校班主任岗位空缺时,研支团成员蒋东翰毫不犹豫地顶上。他了解的许多学生一学期方能归家一次,他将班级打造成温暖的“第二家庭”,记下每位学生的生日,为困难学生送上祝福。他每日深入班级,密切联动任课教师,最终带领班级勇夺年级总成绩第一。他说道:“这一年,是我与同学们彼此照亮、共同成长的旅程。他们的光芒,让我的青春在高原扎根,走得愈发坚定、踏实,扛起师者担当。这份情谊,是我生命最珍贵的养分。”
这一年,是我与学生共成长的一年
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中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一年的时间,第十一届研支团成员与孩子们共成长、共收获。为此,辽师大研支团在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成立了涵盖已完成支教在校读研、正在支教以及即将前往支教的“老中青”三代支教党员的功能型党支部,充分发挥出青年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研支团成员李心怡在支教的过程中用镜头记录下学生的蜕变,她感慨道:“站在讲台上,孩子们澄澈的眼神和灿烂的笑容,让我读懂了教育的力量。”
在学校的科技文化节上,一位学生写下的质朴书签,成为辽宁师大支教团这一年的最佳注脚:“我想考西藏大学,也想考出西藏,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看到这个书签研支团成员王宇感慨道:“能为培养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下一代青年贡献自己的微光,是我来到雪域高原最美的答卷。”
当新一届辽宁师大支教团整装待发,十一年积累的心声已汇成磅礴的河流——战秉政的“受益一生”,赵卿宇的“赤诚浇灌”,梁钰川的“灵魂寻光”,项敬楠的“成就自我”,李心怡的“纯粹时光”,王宇的“最美答卷”,李胜炜的“不负青春”,蒋东翰的“彼此照亮”……这些从高原沃土中生长出的回响,正是一代代青年对“山海相连,心心相牵”最生动的诠释。
他们的青春故事,是雪域江南最动人的诗行——纵使山海遥远,教育者的赤诚之心,终能跨越千峰万壑,让格桑花般绚烂的梦想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坚定绽放。当新一代支教者接过火炬,这条用心灵丈量、以信念浇筑的教育长路,必将向着高原的晨曦,延伸出更加壮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