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下乡走访慰问江达县困难妇女。
2023年7月盛夏,李祥从“鹭岛”厦门出发,跨越千山万水抵达昌都市江达县,开启了属于他的志愿服务之旅,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个岗位(江达县群团工作部西部计划志愿者)将会陪伴他700多个日夜。两年的时光里他的身影出现在颠簸的下乡路上,在青年志愿服务的活动现场,他用手中的相机悄然记录下光影变幻,刻录了自己在志愿者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倾听,是我走进她们的路
初到江达县群团工作部时,李祥怀揣着建设西部、服务西部的理想,准备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展拳脚,然而现实很快给他上了深刻的一课。
第一次参与调解家庭矛盾时,面对那位双手紧握、眼眶湿润的妇女,他一时手足无措。是身旁的妇联“前辈”,用藏语轻声细语地安抚,才让那位妇女的情绪渐渐平复。那一刻的触动远胜千言万语。李祥幡然醒悟:真正的帮助,始于放下“自我”的预设与评判。“明心”,对他而言,是褪去外在的优越感与成见,以全然敞开的真诚去贴近、去感受他人真实的悲欢与需求。妇联的案头工作与每一次调解,都成了他学习倾听、磨砺共情能力的机会。
下乡走访,山川间发现生命的重量
江达县地广人稀,村落如星辰散落于崇山峻岭之间。下乡走访,成为李祥服务工作中最富挑战也最触动心灵的课堂。
第一次前往德登乡的时候,吉普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辗转数小时。当海拔攀升,远处雄伟的雪山在炽烈阳光下熠熠生辉,近处民居家里的炊烟在清冽空气中袅袅升起,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攫住了他。“高原”二字的分量,此刻不再仅是海拔计上的冰冷数字,更是这片土地赋予心灵的磅礴与厚重。
在走访牧民家庭的过程中,一位不会说普通话的老阿妈令他久久难忘。当李祥和同事将慰问物资递到她手中时,老人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合十,眼中闪烁的泪光胜过万语千言。这无声的感激,是对他们翻山越岭跋涉最好的回响。在壮阔与苍茫交织的天地间,李祥真切触摸到这片土地的脉搏,理解了何为“高原的重量”——那是生存的坚韧,是信仰的纯粹,是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和谐图景。
志愿服务的意义,是与他们共成长
作为江达县群团工作部中团委的一员,他参与组织了许多青年活动,其中包括清明扫墓活动、“五四”健步走、“六五”环境日捡垃圾、中考减压活动等。这些活动让他看到了江达青年如格桑花般绽放的活力与担当。
“五四”健步走活动中,藏族青年们迎着朝阳奔跑,他们的笑容比阳光更灿烂。在“六五”环境日,志愿者们躬身于神圣的果普白宗山脚下,细心捡拾垃圾,以行动守护心中净土。深入学校开展中考减压活动时,孩子们眼中交织的紧张与期待,瞬间将李祥拉回自己的青葱岁月。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和坦诚交流,他们努力为孩子们卸下重负,重燃信心。目睹一张张紧绷的小脸重新舒展笑颜,李祥深刻体悟到志愿服务的真谛——它绝非单向的施与,而是在真诚的陪伴中,彼此见证,共同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
镜头内外,记录我成长的轨迹
摄影,是李祥随身携带的“眼睛”。在江达县服务的日子里,这台相机悄然完成了从记录工具到心灵窗口的蜕变。
初时,壮阔的雪山、独特的雪域风景是他镜头追逐的主角。随着时光流转,他的视角逐渐转向那些细微却直抵人心的角落:老阿妈皱纹里盛满的阳光,孩童“恶作剧”得逞后狡黠的笑靥,甚至是指缝间不经意漏出的一线湛蓝天空。
他的取景框开始更多聚焦于人的温度:当地居民劳作时专注的神情,风中如蝶翼般翻动的书页,孩子们清澈眼眸中闪烁的好奇光芒,环保活动中志愿者额角滚落的汗珠……这些瞬间被快门凝固,不仅归档了工作轨迹,更成为他内心世界悄然变化最忠实的见证者。
扎根西藏,已经成为我的目标
如今,李祥在江达县的志愿服务已进入第二年的尾声。整理浩如烟海的照片时,他蓦然发现,那些精心构图的风光大片,竟不如无意抓取的瞬间更显珍贵——调解成功后无声的拥抱,下乡路上紧握的双手,孩童投来的一束纯真目光……这些未经雕琢的真实,无声诠释着“明心见性”的真义:它不在云端,而在俯身服务时滋长的共情里,在观察生活时持守的真诚里,在艰难困厄前对初心的持守里。
两年的志愿服务转瞬即逝,但为西藏这片雪域高原继续奉献自己青春力量的信念不变。今年年初,他递交了延期第三年西部计划的申请,扎根西藏、建设西藏已经成为他的目标。李祥说道:“我热爱这片土地,在我心里,西藏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想像孔繁森一样扎根这片土地,用我的力量去建设她、守护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