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时事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 爱在喜马拉雅 “达布阿谐”舞动萨普雪山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在喜马拉雅

□ 本报记者 央宗 邢梦雨

在西藏,绵延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缕风都讲述着坚守的故事。一代代戍边人在这里书写着忠诚与担当,许多像游志波和路姿怡一样的“双警家庭”,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的边境线上诠释着爱情、责任与奉献。

双倍责任:爱情在忠诚与奉献中淬炼

亚东边检站的游志波和路姿怡,是雪域高原上无数双警家庭的缩影。2007年,两颗年轻的心在绿色军营相遇,从战友到爱人,从军装到警服,他们用17年时光诠释了“边关爱情”的独特浪漫。

没有花前月下的甜蜜,他们的日常是执勤时的默契配合,是应急处突时的背靠背战斗。路姿怡以“零差错”完成11次重大通信保障任务,在警务实战比武中斩获佳绩;游志波则日复一日坚守在出入境边防检查一线,用专业与耐心守护国门安全。他们的结婚照里没有婚纱,只有两身笔挺的军装;他们的“婚房”是边检站的职工宿舍,目之所及是终年不化的雪山;他们的两个孩子远在江西和河南,手机相册里存满的,是孩子隔着屏幕成长的片段。

“既然选择在一起,我们俩的这身警服就意味着双倍的责任。”路姿怡说。她把对孩子的思念化作对孤寡老人的关怀,连续4年前往偏远地区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游志波也在平凡岗位上,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移民管理警察的担当。在西藏边境,这样的双警家庭还有许多,他们用“一家不圆万家圆”的抉择,让爱情在忠诚与奉献中淬炼得更加坚韧。

藏二代与云岭姑娘:边关岁月里的“新西藏故事”

2024年秋天,里孜边检站的张航与熊吉清因工作结缘。一个是扎根西藏的“藏二代”,父亲曾是武警边防军人;一个是来自云南景颇族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曾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川南的辣与云岭的鲜,在海拔4500米的里孜口岸碰撞出别样火花。

张航身上流淌着父辈的忠诚血脉。2014年参军入伍,2019年随部队转改,2023年主动申请参与里孜边检站组建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西藏边检总站“五四成绩突出青年民警”;熊吉清则带着脱贫攻坚的经验,将为民服务的初心延续到边检工作中。两人共同负责外宣工作,用镜头记录边境线上的坚守——联合巡逻时踏碎的晨霜,普法宣传中牧民淳朴的笑脸,便民服务后群众递来的酥油茶……

“我们想用宣传让更多人看见真实的西藏。”办婚礼时,他们将在请柬上印着两人拍摄的云上国门。如今,这对新婚的民族团结夫妇最大的心愿是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识在边疆生根发芽,用手中的工作架起一座连接内地与边境的桥梁。

所爱隔山海:甘肃夫妻707公里同心守护

巩春杰与黄珍的爱情,隔着喜马拉雅山脉的七座雪山。2021年相恋时,他是亚东移民管理警察,她是岗巴县公安局民警,导航距离707公里。2023年,巩春杰主动申请调往条件更艰苦的仲巴县里孜口岸,“她在四类区坚守,我也去!”

这对甘肃籍夫妻把最深的牵挂留给了远方。90多岁的卧床老人、2岁的女儿和7个月的儿子,全靠奶奶一人照料。孩子发烧的深夜,老人病痛的凌晨,他们只能通过视频焦急守望。但转过身,巩春杰驾驶水罐车为驻地群众送水200余吨,黄珍则精准核算全局补助,确保每一分“暖心钱”及时到位。

“边境的安稳是一代代人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节点上,他们许下心愿:让“枫桥经验”在高原落地生根,让“警察”二字成为群众心中最踏实的依靠。

60年坚守:从“马背上的边检”到“智慧国门”

这些故事背后,是西藏移民管理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缩影。60年前,老一辈边防军人靠骑马巡逻,用煤油灯照明;如今,无人机巡查、电子围栏、生物识别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从“一人一哨所”到“智慧边检站”,从“通行证盖章”到“秒速通关”,变化的是一代代戍边人的工作方式,不变的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初心。

在里孜边检站新建的“云上系列”便民利民服务设施旁,在亚东边检站的禁毒教育基地里,在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的党建墙上,移民管理警察用青春接力作答:什么是老西藏精神?是游志波路姿怡“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是张航熊吉清“用镜头记录真实西藏”的追求,是巩春杰黄珍“山河为聘 家国同心”的誓言。

当晨光洒向喜马拉雅山脉,这些藏蓝身影依然挺立在边境国门一线。他们脚下是父辈走过的路,肩上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新起点上,继续用坚守书写边境线上的繁荣与安宁。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