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青春 西藏青年: 我愿深潜在这巨大的文化“宝库”中 一位西部计划西藏专项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青春告白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西部计划西藏专项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青春告白

□ 本报记者 陈枭

沙佳弈在出征仪式上发言。本报记者 陈枭 摄

“你为什么要选择到西藏这么偏远的地方支教?”面对朋友的疑问,中山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沙佳弈目光坚定。对她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教育的“远征”,更是一次青春的淬炼。在她大二时的研究生支教团宣讲会上,往届研支团成员展示了孩子们格桑花般灿烂的笑颜,在她心中埋下了向往的种子。如今,这粒种子已破土而出,引领她奔赴“前辈们”曾奋斗过的林芝一中讲台。

二十六载薪火相传,中国海军首位女舰长韦慧晓作为中山大学第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动情回忆在林芝一中的岁月:“那时我们每天中午要骑自行车到几公里外的广东援藏饭堂吃饭,回程的风力常常大得使我们只能下车推着走,有时逆风推行50分钟都回不了住地。”干燥的空气在喉咙里摩擦,巨大的昼夜温差挑战着身体的极限,稀薄的氧气考验着意志——而志愿者的信念从未动摇:“有这么多人携手并肩,风再大我们也不怕。”

这份坚守如星火燎原。中山大学第19届研支团成员汪艳在2017年支教期满后毅然扎根林芝一中。她的课堂上,坐着汉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不同民族的学生。孩子们会用亲手制作的糌粑和奶渣表达情意,以略显稚嫩的汉字在五彩贺卡上倾诉祝福。汪艳的选择,正是青年以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当种子被前辈们的故事浇灌,终成蓬勃信念。去年十月,她如愿成为中山大学第27届研支团成员,踏上韦慧晓和汪艳曾耕耘过的林芝一中讲台。在研支团这个大家庭里,她虽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分散在西藏、云南、广西等地,却以紧密联系编织着支援教育的网络,彼此分享经验、传递温暖。

为不负支教使命,沙佳弈将忐忑转化为行动:通过高中语文、高中政治教师资格考试,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实习中勤修仁爱之心,践行从师之道——只为以更从容的姿态,回应雪域学子清澈的期盼。

2025年7月24日,沙佳弈与广东省派遣的西部计划服务西藏专项志愿者们一起踏上Z264次列车奔赴拉萨。53小时漫长旅程的疲惫,被两个瞬间彻底消融。车窗外,高原护路员肃立敬礼的身影从车头绵延至车尾,在广袤荒凉的生命禁区里,他们以无声的军礼诉说对“天路”的深情守护。车厢内,《如愿》的旋律被轻轻哼起,最终汇成激荡青春的合唱:“我将走你所走的长路,写你未写的诗篇……”歌声悠扬处,她仿佛触碰到冻土之下的温度——那是护路员代代坚守的赤诚,是志愿者眼中热望的滚烫,更是新时代青年脉搏与西部建设同频共振的炽热。

在拉萨和林芝的七日培训中,往届师姐朋友圈的文字为她描摹出未来的轮廓:“暮色雪山,篝火锅庄。下课之后的我们不是师生,而是好朋友。我们唱着欢乐的歌,诉说心里的情。”这平凡而温暖的日常,正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正如她在西藏专项志愿者出征仪式上的誓言,未来一年她将坚守双重使命:于育人实践中彰显教育强国的青年担当,在自我成长中擦亮奋斗的青春底色。面对众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她决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支教全过程——在第一课堂夯实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在第二课堂架设民族情感交融的连心桥。

人生最浪漫的事,莫过于祖国召唤时,我们正年轻。基层是贴近大地的土壤,也是倾听人民心跳的地方。

当青春选择与雪域高原的脉搏共振,教育的薪火便跨越山海,在格桑花盛开的地方,照亮更辽阔的远方。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