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观察 育儿补贴尚未到账,母婴用品已“涨声响起”? 把“为国为民、报效家乡”的情怀根植于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为国为民、报效家乡”的情怀根植于心

□ 作者 丹增德吉

在巍峨壮美的青藏高原上,雪山作证、江河为伴,西藏这片神圣的土地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儿女,也孕育出独特的文化与坚韧的民族精神。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作为一名在内地求学的藏族青年,我不仅亲历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更在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中茁壮成长,心怀梦想、满载希冀,矢志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伟大征程。

成长路上,目睹巨变,心系家乡

记得2021年初赴内地求学时,怀着对未知的忐忑与向往,我离开了熟悉的家乡,踏上了人生新旅程。陌生的环境最初让我手足无措。但很快,学校温暖的氛围、老师无私的关爱、同学真挚的友情,逐渐抚平了我的不安,也坚定了我努力成长的决心。

在学习中,我对家乡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围绕“四件大事”——稳定、发展、生态、强边,构建起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四个创建”的提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和固边兴边富民示范区,更是将宏图蓝图落细落实。

今天的西藏,公路铁路织网成线,教育医疗同步提升,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家乡的变化,不再只是新闻中的数据,而是真真切切映刻在我和身边藏族青年的心里。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西藏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体化发展的缩影。无论是西电东送的能源大通道,还是西藏牵手粤津沪等地的对口支援机制,西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种“一家人”的大格局,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早已血脉相连。

历史已雄辩地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才实现了从“翻身解放”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跨越。曾经困于雪域高原一隅的农奴,已变成今天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现代农业中奋发图强的现代公民。我们藏族青年正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受益者、建设者,更应成为坚定的传承者和奋进者。

青年担当,汇聚奋进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藏族青年,我始终牢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在内地学习期间,我亲身感受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情厚谊。我们携手共学、共事、共成长,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青春篇章。

我深知,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责任。在清洁能源、生态环保、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西藏拥有天然优势。我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技与管理知识,未来投身于家乡的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让雪域高原焕发更加耀眼的时代光彩。

同时,西藏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保护好这方净土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希望未来能参与生态科研,助力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

西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璀璨明珠。我们有责任把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护好、传承好,也要结合当代传播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藏文化”不仅“活起来”,更能“走出去”。在这方面,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理应站在时代潮头。

我们青年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不做“自我小我”的局外人。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要把“为国为民、报效家乡”的情怀根植于心,以青春之我点燃时代之光,以拼搏之力共筑高原之梦。

美好期许,共绘未来蓝图

时代在变,奋斗不息。回首来路,我们饮水思源、心怀感恩;展望前程,我们信心满怀、勇毅前行。我期望未来有更多藏族青年走出高原、拓宽视野,将先进理念与技能带回家乡;也盼望更多内地青年走进西藏,了解西藏的文化和发展需求,与藏族青年携手合作,共同建设美丽西藏。

今天的我们,正站在人生的起点,也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我们既承载着家族的希望,也肩负着时代的嘱托,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格局和高原发展的崭新课题,我们不仅要增强历史主动精神,更要以开放的胸襟、创新的意识迎接未来的挑战。

青春因理想而闪光,奋斗因使命而厚重。我们要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做时代价值的践行者。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我是西藏的孩子,我是中国的青年”。我们要让青春在雪域高原上绽放最亮丽的光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刻下属于自己的奋斗印记。

我们是新时代的接力者,是“雪域青春”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创造者。在“四件大事”的战略引领下,在“四个创建”的愿景推动下,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系天津市第七中学学生 )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