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青春 大学生用AI打开乡村普法新玩法 尕藏东智:一碗安多面片的传承与创新

放大 缩小 默认

尕藏东智:一碗安多面片的传承与创新

□ 作者 尕藏智华 索朗旺堆 德吉普尺

图为尕藏东智接受采访。

当你走到拉萨嘎玛贡桑街道一处喧嚣街角,上书“念雀拉萨藏餐厅”的牌子会映入你的眼帘。曾经的“请您再来”安多面馆到如今的“念雀拉萨藏餐厅”,这背后有着一段扣人心弦的创业故事,它交织着一位年轻人对安多面片的热爱与传承,以及他无畏的拼搏精神。

求学之路

尕藏东智,出生在面片的故乡青海省循化县,因热爱家乡的面片,自幼便与面食结下了不解之缘。打小在老家的街巷里,长辈们精湛的面食手艺令他深深着迷,那一碗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安多面片,承载着家的温暖与浓浓的乡情。这份童年记忆,在他心中种下了一粒关于面食的种子。

“2005年不到15岁就去上海打工了,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出远门,在上海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打工期间主要的工作是洗碗和当服务员。因为从小就对面食有特殊的感情,在打工的同时拜了餐厅的拉面师傅为师,学习面食的制作工艺,从面粉的选择和揉面的技巧到汤汁的熬制,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经过反复试验,无数次失败后,终于能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多面片了。”尕藏东智说。

2007年,尕藏东智辞掉上海餐厅的工作,受邀到拉萨的一家藏餐厅当厨师。他怀揣着梦想来到了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拉萨,一干就是两年。两年后,辞掉餐厅厨师的工作,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尕藏东智去青海开了一家面片馆。由于没有开饭馆的经验,饭馆最终倒闭了。尕藏东智又一次站在拉萨街头,回到了当初的那家藏餐厅继续当厨师。在这段时期,他同时学习了藏餐、中餐等各种美食制作技巧。

创业之路

“2010年年末就开始筹备我的第一家面馆,筹备过程非常艰难。资金短缺、店铺选址难、市场调研后的压力接踵而至。为了筹集资金,我四处奔走,向亲朋好友寻求支持,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在寻找店面时,我穿梭于八廓街的各个角落,一家家对比租金、人流量与周边环境。”尕藏东智说。

2011年4月初,尕藏东智终于正式踏上创业之路。在拉萨老城区策门林的一个小巷子里,一家名为“请您再来”安多面片馆悄悄开业了。刚开始客人稀少,慢慢地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好评。直到2017年,这个将家乡味道与口感创新融合的安多面馆,终于开枝散叶,开成了3家面馆和一个菜店。在面食上,尕藏东智继续保留传统安多面片精髓的同时,融入了创新的口感元素,同时,又研制出了更多的菜品,涉及藏餐、中餐和西餐。

2018年,“念雀拉萨藏餐厅”在嘎玛贡桑街道开业了。“出乎意料的是开业那天,得到了很多老顾客的光顾。”尕藏东智说。环顾四周,店内装修偏向藏式风格,古朴而温馨,还有传统的安多木炕,古董架上摆放着写有“念雀拉萨”字样的藏式火锅和墨脱石锅以及藏式茶壶。墙上挂着尕藏东智学徒时期的照片,记录着他从学徒到创业的艰辛历程。顾客们品尝着面条,赞不绝口:“这面太好吃了,既有熟悉的传统味道,又有独特的创新口感,能感受到老板的用心。”

回馈之路

如今,“念雀拉萨藏餐厅”在拉萨这座城市中站稳了脚跟,成为安多面片的代名词,也成为当地人和游客津津乐道的美食打卡地。“现在我注册了‘念雀拉萨餐饮有限公司’,在以前藏餐厅的基础上再开业了一家分店,两家藏餐厅加起来大小差不多有8000多平米,大概有40多名工作人员。这几年也挣了一些钱,所以现在以自身微不足道的能力想回馈拉萨这一片神圣的土地,她培育了我,给了我平台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接下来打算开一家厨师培训基地,让更多还没有就业的年轻人学习安多面片、学习藏餐制作、学习制作其他美食。”尕藏东智说。

尕藏东智是一名90后年轻小伙, 他用一碗安多面片书写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并且还在继续书写着自己的梦想。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只要心中有热爱,有坚持,就能在创业浪潮中乘风破浪,实现自己的价值。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