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初到拉萨合照。本报记者 陈枭 摄
8月,一封来自西藏的感谢信跨越2500公里抵达北京服装学院。这封来自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感谢信,不仅是对北京服装学院八年援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教育奉献的最高赞誉。“1年+5名志愿者+X名学生+1028课时=这封感谢信的重量!”这个特殊的公式,计算出了北京服装学院青年与西藏学子之间深厚的情谊,见证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接力。
李源:136课时的坚守与蜕变
作为北京服装学院第26届研支团队长,李源对这一年的支教生活体会尤为深刻:“一年的支教旅程短暂如雪域晨雾,转瞬便融进高原的苍茫里。”初登讲台那天,42双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对英语知识的渴望与些许忐忑。学生们用普通话和英语拼装出磕磕绊绊的自我介绍,却在结束时发出真诚的邀约:“老师,国庆节必须来山南玩啊!”“老师,来日喀则一定来我家啊,我会带你骑马跑很远的。”
在两学期136课时的坚守中,李源与学生一起在班级群内完成了240余天的背单词连续打卡,见证了班级英语合格率从12%攀升至98%,优良率突破92%。
最让李源自豪的是指导学生扎西拉姆参加演讲比赛的经历。经过20余天的精心准备和反复修改,扎西拉姆最终在团西藏区委2025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比赛中荣获自治区青年组三等奖,并在由国家民委主办的演讲比赛决赛中斩获专科院校组一等奖,创造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在该赛事的历史最佳成绩。
郝梦圆:双向奔赴的教育之旅
支教生活的开端,是培训时一个个小小的手电筒汇聚在一起的画面。“那一刻,仿佛群山同海洋般辽阔,每个人都怀揣着理想与抱负,渴望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郝梦圆回忆道。
一年的支教生活中,除了日常授课外她积极投身各类公益与服务活动,从南山环保行动到桑布日中学学考减压活动,再到赴日喀则三个乡镇的教育帮扶,每一次出发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老师,不仅仅是教与学的角色,更是一份双向奔赴的责任。”郝梦圆深有体会。当学生感叹英语难学时,她笑着回应:“那我学藏语,你们也要认真学英语!”学生们热情响应,邀请她加入社团,推荐字帖、耐心指导。身份的互换,让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李金颖: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支教的这一年里,李金颖承担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的专业课与英语课的教学任务。在给2024级上专业课时,她发现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并不多,上课积极性不高。
为了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她带着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探索民族服饰的人文历史,大胆尝试“新式藏装”的创新与研究。“我们可以不离开自己的家乡,用专业所学,将来用当代视角为藏族服饰注入新的生命力。”李金颖这样鼓励学生。
2024年9月10日举办的教师节晚会,是李金颖人生中第一个教师节。看着自己带的学生站在聚光灯下,台下发出阵阵欢呼和掌声,那一刻她为自己的学生而骄傲。“教师这个身份,真正让我开心的,是能把学生推到更大的舞台上,是发现他们的潜力、帮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她的话语,道出了一名支教教师的责任与初心。
马源:52小时硬座上的初心之旅
“我用以后的每个夏天,去临摹那轮月亮。”黑塞的这句话成了马源支教经历的最佳注脚。初到西藏不久,马源就迎来了第一次考验——送学生前往温州实习。他与学生们一起乘火车前往上海,再换乘高铁前往温州,漫长的52小时旅程就此展开。
闷热嘈杂的车厢和漫长的硬座时间很快消磨了新鲜感,特别是在晚上,久坐难以入睡。正当马源看着窗外时,一声带着腼腆的“老师”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带队的两名学生捧着一盒水果、奶糖和一些零食递给他:“这是我们带的零食,老师您拿着吃。”看着学生清澈淳朴的眼睛,马源突然意识到身份的转变和来此的意义。“今晚的月亮真美,清澈又淳朴。”
教学中,马源负责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成衣设计》《大学英语》两门课程。他带着学生前往商场进行服装调研,与学生一起完成手抄报,用各种有趣例子讲解知识,寓教于乐,共同成长。
今年8月,马源参与的CCTV4《宝藏青年》栏目播出,节目中他分享了在服装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的经验和心得。
张骥瑶:文字承载的深情厚谊
“路上清爽的风、络绎不绝的山和云唤醒着我的神经。”初到拉萨的张骥瑶发出这样的感叹。作为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她承担2024级2个班级72名同学的《大学英语》教学,累计授课132课时,课程合格率达98.5%。
“文字承载的感情,总是安静且有力。”张骥瑶与学生们互赠汉藏书法,“万事如意”“愿此去繁花似锦,再相逢依旧如故”的真挚祝愿,“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深情寄语,承载着师生之间的牵挂与情感。在森布日中学学考解压活动中,她与即将中考的索朗拉家一起折纸飞机,在彼此的飞机上写满祝福,在期盼中放飞梦想。
青春在高原绽放最动人的华彩
这支平均年龄23岁的队伍,用“自找苦吃”的锐气证明着,青春可以在西藏绽放最动人的华彩,理想能够在乡土扎下最深的根系。
1年+5名志愿者+X名学生+1028课时,这些数字背后,是跨越三千公里的温暖传递,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当扎西拉姆在演讲比赛中说出“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时,当学生们在“千人锅庄”中跳起欢快的舞蹈时,当孩子们用藏语念出“谢谢”时,教育的真谛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支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支教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彼此的点亮。我们带着热忱而来,却被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真挚的梦想反复滋养。”郝梦圆在支教总结中写道:“那些在舞台上挥洒汗水的瞬间,那些在课堂里奋笔疾书的身影,都成为了我记忆里最亮的星辰。”
李金颖在7月告别时感慨道:“在西藏支教的旅途上,我以脚步探索高原的纯洁,以心绪轻抚自然界的韵律。这里教会我用格桑花的坚韧去直面岁月的沧桑。这一年,我收获了生命的深邃与纯洁。对西藏,我满怀感激;对师生的深情,我铭记在心。这一段行程,锤炼了我的身心,铸就了我永恒的心灵灯塔。”
雪域高原的风,依然凛冽如昔,但北京服装学院第26届研支团的故事,早已在高原上生根发芽。那些关于坚持、关于奉献、关于成长的记忆,将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成为北京服装学院青年与西藏学子共同的精神纽带。这场跨越山海的教育接力,不仅改变了无数西藏学子的命运,也让五位研支团成员在奉献中实现了青春的升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北京服装学院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已于今年7月抵达拉萨,开启了为期一年属于他们的支教服务。这既是传承与坚守,更是一场跨越山川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