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和群众一起劳动。本报记者 次仁央吉 摄
在世界屋脊的辽阔土地上,乡村振兴专干们正用脚步丈量民情,成为连接政策与百姓的桥梁。他们扎根高原村落,穿梭于田间牧场,将党的政策转化为春风细雨,播撒发展的种子。有人放弃城市繁华回到家乡,有人跨越千里扎根边疆;面对语言不通与交通不便,他们用坚持与热忱融化隔阂。
次仁罗布:“石榴书记”兴产业
在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察瓦龙乡昌西村,乡村振兴专干次仁罗布宛如一颗扎根高原的青稞,用专业与热情浇灌着家乡的发展。这位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石榴书记”的年轻人,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精彩的篇章。
次仁罗布毕业于西藏农牧学院农学专业,怀揣着对家乡的眷眷深情与所学专业的扎实底气,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成为一名乡村振兴专干。他的哥哥在村书记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了15年,为村民们四处奔波、操心劳力,这份坚守与付出,让次仁罗布深刻地体会到基层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在大学求学期间,他每次回村都会热心地帮村干部做翻译工作,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村民与工作组之间因为语言不通而产生的沟通障碍,那一幕幕场景,更加坚定了他回到家乡、为家乡贡献力量的决心。
昌西村主要以农耕为生,村民们靠着种植庄稼、养殖家畜维持生计。过去,219国道的路况极差,运输极为困难,这就像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压在每一位村民的心头。
面对基础设施落后、大型设备难以进村的重重困境,次仁罗布没有丝毫退缩。他忙前忙后:一边积极地向乡党委政府争取项目支持,一边认真地组织村民修桥铺路、清理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尽管工作的推进速度比较缓慢,但他始终坚信:只要路通了,希望就会随之而来。
2024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次仁罗布顶着“年轻没经验”的种种质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推动石榴销售的工作中。他深知,要让村民的辛勤劳动换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就必须打通石榴的销售渠道。他大力推动“石榴提质增收”项目,邀请农牧学院的专家到村里授课,组织村民们学习剪枝、施肥等专业技术。
为了打开石榴的销路,次仁罗布与驻村单位、村两委紧密配合。他带着石榴样品,四处奔波,向商家推销。经过不懈努力,察瓦龙乡的首批软籽石榴成功卖到林芝市,创下5万元的销售额,并与林芝市的商超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去年年底,石榴亩产增加200多斤,收购价每斤提高1块多,年销售额从5万元跃升至15万元。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对次仁罗布充满了感激。
“乡村振兴专干,既是政策的执行者、贴心的服务员,更是连接政府与村民的重要桥梁纽带。”次仁罗布如此清晰地定义着自己的角色。他不仅能够把政策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翻译”给村民们听,让村民们真正理解政策的好处,还能把村民们的诉求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反映,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每一位村民。
从曾经性格急躁,到如今变得沉稳耐心;从一开始追求“轻松赚钱”,到后来坚信“帮村民解难才是真正的成功”,次仁罗布在基层工作的摸爬滚打中,完成了自身价值观的深刻蜕变。他说:“基层可不是‘吃苦的地方’,而是我们实实在在‘做事的地方’。”
江央曲珍:“阿佳”暖边疆
九月的康马县嘎拉乡嘎拉奴村,天空湛蓝如宝石,远处连绵的山脉与广袤的田野交织成一幅独特的画卷。这个海拔4500多米的边境村落,既有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也有耕种整齐的农田。江央曲珍初到这里时,记忆里满是复杂的情绪——她看到的不仅是天地间的壮美,更有村民眼神中藏不住的犹疑与疏离。
这个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的小姑娘,本可以选择留在城市写字楼里敲键盘。但大学毕业季,当“考公失败”的阴云笼罩同龄人时,她心底却萌生出一颗更炽热的种子:“到边疆去、到需要我的地方去”。于是,她报名了自治区首批乡村振兴专干的招录考试,独自跨越千里,将自己的青春坐标钉在了这座连氧气都稀薄的高原村落。
“这里的生活,比我想象得更苦。”她至今记得推开村委会门时扑面而来的挑战:住宿的土坯房漏雨,老鼠在墙角窸窣作响,屋顶的缝隙漏下细碎的星光。比这更难的是村民的目光——当她兴奋地讲解“未来村里的各种规划”时,老人们眼里充满迷茫。这里的村民既从事农业生产,也兼顾畜牧养殖,传统的生产观念根深蒂固,对新事物的接受尤为谨慎。
但江央曲珍没有退缩。她知道,要让政策落地生根,首先要走进村民的心里。于是,她开始像一棵耐寒的青稞,深深扎进这片土地:农闲时,她跟着村民去田里,帮忙给村里的困难户干农活,蹲在地头听他们分享农事经验;傍晚,她常常坐在邻居老阿妈的火炉边,一边帮忙打酥油,一边用最朴实的话解释“产业扶持资金怎么申请”“村集体项目能带来什么”。
“信任的裂缝,是一点点被填平的。”起初,村民们叫她“那个新来的女娃娃”,后来亲切地称她“阿佳江央”,这一称呼的转变,源于无数件“小事”:她利用闲暇时间,入户帮孤寡老人修缮门口的小阶梯,陪他们聊天解闷;主动去村委会的“幸福养老苑”打扫卫生,为老人们营造整洁的环境;疫情封控期间,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屋里仅剩的新鲜蔬菜分给有困难的家庭。最让她感动的是,疫情刚结束的那个冬天,她因过度劳累病倒在村部,驻村队员、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们轮流守在床边,为她熬酥油茶、煮糌粑面。“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扎根,不是站在高处指导,而是蹲下来,和他们一起呼吸同一片土地的空气。”她感慨地说。
如今再谈起嘎拉奴村,江央曲珍眼里的光芒比雪山更明亮。从最初面对村民迷茫眼神的无措,到如今能精准说出每户的生计短板,她用6年时间,把自己从一个“带着名校光环的外来者”,变成了真正融入这片土地的“村里人”。
“未来啊,我想继续留在这儿。”她说,“这里的人教会我,真正的价值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而是弯下腰,帮老乡多收一筐青稞,多修一条水渠,多点亮一盏心灯。等有一天,孩子们不再觉得‘外面更好’,而是骄傲地说‘我的家乡在嘎拉奴村’,那就是我最想要的幸福。”
益西:“翻译官”连民心
清晨七点,天还未亮透,益西的手机铃声便此起彼伏。“益西啦,昨晚下大雨,我家农田被淹了!”“益西啦!快帮我打印一份孩子的作业!”她揉了揉眼睛,套上大衣,匆匆走向村委会办公室——这是她工作的日常。
益西所在的隆子县热荣乡袄唐村,是一个位于西藏山南市的小村庄,这里群山环绕、地势起伏,村民们大多以传统农牧业为生。刚到村里,这个留着利落短发的女孩,便成了村民眼中的“万能帮手”:帮放学的孩子补习功课,修手机、调电视,替不识汉字的老人翻译买卖合同,甚至成了村委会议的“临时翻译官”。
村民仁增记得,乡里召开产业扶持政策会议时,老人们因听不懂普通话而焦虑,益西便坐在旁边,一字一句将政策翻译成藏语,还举例说明“如何填写补贴申请表”“多久能收到款项”。她说话轻声细语,却总能让急躁的村民安静下来。
益西的热心肠不仅藏在琐碎里,更落在关键时刻:一次入户走访时,益西发现德吉奶奶家的牛到了傍晚还没回家,子女都在外打工的老人急得直抹眼泪。她一边安抚老人“阿妈啦,别着急,我帮您找”,一边顶着暮色钻进牧草丛生的山坳。她打着手电筒翻过两道山梁,最终在一处隐蔽的草滩里找到了被困的小牛——原来它贪吃嫩草,钻进灌木丛卡住了腿。益西轻轻抱住受惊的小牛,安抚许久才把它牵回牛圈。德吉奶奶攥着她的手说:“闺女,你比亲孙女还贴心!”
村集体新建的出租屋因位置偏僻无人问津,村民议论纷纷:那边的房子谁会租?益西连续三周逐户走访,拿出规划图讲解:“这里将来要建乡人民医院以及乡派出所等,租金能翻倍!”她的坚持逐渐打动村民——第一位租户主动找到村委会,如今这里已成为热荣乡最大的综合批发超市。“看到乡亲们钱包鼓起来,是我最骄傲的事。”益西说。
从最初的不信任,到如今村民们亲切地称她“益西啦”,益西用行动赢得了信任。她常说:“基层工作就是‘家长里短’,把每件小事做好,乡亲们自然会把你当自家人。”
这些新时代的“赶考人”,用真诚赢得村民信任、靠解决琐事凝聚民心,他们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虽生长在严酷的环境中,却依然绽放出绚烂的光彩。次仁罗布、江央曲珍、益西……这些平凡的身影,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着自己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