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外国友人观看西藏特色非遗掐丝珐琅、藏式合香现场。
在西藏林芝的群山环抱间,有这样一位青年教师:她将掐丝珐琅的金丝银釉化作纽带,一端系着千年非遗的文化根脉,一端连着雪域学子的青春梦想。她就是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民族美术专业负责人李锦惠,一位在高原教育沃土上深耕九载,让民族艺术之花在创新中绚丽绽放的“90后”教育工作者。
缘起雪域:把教育奉为信仰,于高原扎根向上
1993年出生的李锦惠,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年通过“人才引进”来到西藏林芝,就职于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投身教育事业,深耕民族美术教学,担任民族美术专业负责人及非遗教学工作室藏韵金丝掐丝珐琅画项目负责人。“当时就觉得,这里的民族艺术太有魅力了,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份魅力传递给更多学生。”她回忆道。
她选择留在西藏任教,一方面是响应国家支持西部、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号召,另一方面则是被西藏独特的民族文化深深吸引。“西藏的文化宛如一座宝藏,我想留下来,将这些宝藏通过教育传承下去。”每每想到这些,她都无比坚定与自豪。
她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在民族美术教学领域深耕细作。从课堂上的一笔一划,到工作室里的一丝一錾,她将自己打造成一座“移动的非遗课堂”。学生们说:“李老师的眼睛里闪耀着光芒,那是对艺术和教育的热爱。”
创新融合:让掐丝珐琅在雪域绽放“新花”
掐丝珐琅是我国的传统工艺,要想在西藏落地生根,就必须融入本土文化。西藏本土的图腾、纹样、色彩丰富,与掐丝珐琅的表现形式高度契合,这便为李锦惠提供了独特的创新思路。她不满足于对传统技法的简单复刻,而是大胆尝试将西藏本土文化元素——唐卡的色彩、吉祥八宝的寓意、藏式纹样的神韵,融入掐丝珐琅创作中,从而创立了学校的掐丝品牌“藏韵金丝”。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在李锦惠手中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
2024年,她带领团队制作的掐丝珐琅作品入选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教育优秀非遗教学成果展”,并于北京亮相;同年10月,系列作品《吉祥八宝杯垫》在马来西亚“传承与创新2024中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海丝文创作品联展”中惊艳海外;11月,她的掐丝珐琅和绘画作品又在林芝档案文创大赛中斩获二、三等奖。
“非遗不是‘老古董’,它得‘活’在当下,‘走’向世界。”李锦惠的创新不止于创作,更在教学。她开发了“项目式教学+非遗传承”的特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创作项目中掌握技艺、理解文化。2021年,她指导的电脑艺术设计作品《团结抗疫》荣获第二十二届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活动西藏赛区二等奖,用现代设计语言诠释了高原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文化出海:从林芝迈向世界,让非遗舞台更为广阔
2025年9月,李锦惠带领团队远赴日本大阪,受邀参加2025年世博会职教非遗展。当带有西藏元素的掐丝珐琅作品在国际舞台上亮相时,世界领略到了雪域高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文化自信更加鲜活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那一刻,我并非一个人在代表西藏,而是带着独特的高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看见西藏,让学生看见未来,是她努力的目标与方向。文化没有语言障碍,技艺就是最好的桥梁,这不仅仅是在展示作品,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民族融合、文化认同的中国故事。既要让世界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也要让西藏青年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深远。
而在雪域家乡,她的付出也得到了认可。2025年7月,她荣获“林芝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这份荣誉是对她扎根教育、深耕非遗的最佳证明。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面对赞誉,李锦惠十分淡然。“我们要培养既有精湛技艺,又有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新一代传承人。”在她看来,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她用知识和艺术点亮学生的人生,学生们的成长也让她的教育之路愈发坚定。这背后正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非遗育人工作的成果体现。
结语:唱响一脉相承“主旋律”,不断谱写奋发有为的青春之歌
在那教学工作室里,一盏盏掐丝珐琅灯正散发着柔和的光。那光,是千年非遗的传承之光,是高原教育的希望之光,更是一位青年教师扎根雪域、逐梦未来的信仰之光。而这束光,还将继续照亮更多雪域学子的成长之路,在高原大地上书写更多“教育+非遗”的动人故事。
从2016年到2025年,九年时光,李锦惠把自己的青春岁月揉进了林芝的风里、高原的土里。她是教育者,用匠心培育桃李;她是非遗技艺传承教育工作者,用创新延续文脉;她更是新时代西藏青年的缩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奋斗姿态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