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观察 融媒体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媒体破局之道探究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媒体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媒体破局之道探究

——以西藏地方媒体为例

□ 本报记者 央宗

【摘要】在融媒体传播格局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媒体既面临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文化传播适配性不足等共性挑战,也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民族文化、服务边疆治理的特殊使命。本文以西藏地方传统媒体为研究样本,从内容创新、技术赋能、人才培育、服务延伸四个维度,探究民族地区传统媒体打破发展瓶颈、实现融合转型的路径,以期为推动民族地区媒体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民族地区;传统媒体;西藏;破局之道

一、融媒体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媒体的发展困境

民族地区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是传播党的政策、连接基层群众、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在融媒体浪潮中,受地域环境、经济水平、文化特性等因素制约,陷入多重发展困境,西藏地区尤为典型。

(一)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迭代滞后

西藏多数地区地处高原、交通不便,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截至2024年,西藏部分偏远县域仍存在网络覆盖率不足、信号不稳定的问题,另外,县级融媒体中心宣传能力、覆盖范围都不足,所以能够获取的广告效益极其有限,造成融媒体中心发展资金匮乏 。[1]不少基层广播站,因网络带宽有限,无法实现广播节目与新媒体平台的实时同步直播,传统广播的传播半径仍局限于“县域内覆盖”,难以触达外出务工的藏族群众;《西藏法制报》《西藏青年报》藏文版等虽已推出电子版,但受限于技术适配问题,移动端阅读体验较差,字体缩放、图文加载等功能仍需优化,无法满足年轻用户的阅读习惯。

(二)内容同质化,民族文化传播深度不足

当前西藏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仍存在“重宣传、轻服务”“重共性、轻特色”的问题。一方面,部分节目和报道照搬上级媒体框架,缺乏对本地民生需求的关注,如《西藏新闻联播》的农业报道多聚焦政策解读,却较少结合西藏高原特色农业(如青稞种植、牦牛养殖)的实际需求,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实用内容;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传播流于表面,如部分藏语广播节目仅以“播放藏族民歌”“介绍传统节庆”为主,未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也未通过融媒体形式(如短视频、互动H5)让文化“活起来”,难以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三)人才结构性短缺,双语能力与技术素养脱节

西藏传统媒体面临“双语人才少、技术人才缺”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既精通汉藏双语、又具备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的人才极为稀缺。不少媒体的藏文编辑部现有采编人员中,对视频剪辑、新媒体运营工具不熟悉,多数人员仍擅长传统文字写作,无法满足“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的融合需求;另一方面,人才流失严重。

(四)服务功能单一,与基层治理需求脱节

传统媒体的“传播属性”与“服务属性”割裂,未能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媒体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不少县区电视台,长期以“新闻播报”为主,未搭建“媒体+政务”“媒体+民生”的服务平台,当地群众如需查询社保缴费、户籍办理等信息,仍需线下前往政务大厅,与融媒体时代“一站式服务”的需求严重不符;此外,面对西藏高原常见的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传统媒体多以“事后报道”为主,缺乏实时预警、救援信息发布的功能,未能成为应急治理的“重要抓手”。

二、民族地区传统媒体破局的通用路径

从西藏传统媒体的实践案例来看,民族地区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需立足“民族特性”与“本地需求”,避免照搬内地媒体的转型模式,可从以下四个维度构建通用路径。

(一)内容层面:坚守“民族文化内核”,创新“融媒体表达形式”

民族地区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在于“民族文化”,需避免内容同质化,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情感价值”与“实用价值”。一方面,可围绕民族语言、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核心资源,打造“文化IP”,如西藏的“藏语访谈节目”“非遗纪录片”,通过“人物故事+文化解读”让文化“有温度”;另一方面,需创新表达形式,将传统媒体的内容转化为短视频、互动H5、直播等融媒体产品,如“西藏日报”在短视频平台推出的“2025藏历木蛇新年联欢晚会”话题,让文化传播从“静态阅读”变为“动态参与”,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二)技术层面:推行“轻量化转型”,适配“地域基础设施现状”

民族地区不宜盲目追求“高投入、高配置”的技术方案,而应采用“轻量化、本地化”的技术路径。例如,针对网络覆盖不足的问题,开发“低内存、快加载”的小程序、音频产品,满足基层群众的“基础需求”;针对双语适配问题,与本地科技企业合作,优化民族语言的字体显示、语音识别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可借助“应急广播”“村级大喇叭”等传统载体,实现“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联动,扩大传播覆盖范围。

(三)人才层面:构建“双语+技术”培养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人才是民族地区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需从“培养”与“留存”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加强与本地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融媒体双语人才定向班”,课程设置结合民族地区需求,强化“汉藏双语写作”“短视频制作”等实用技能;另一方面,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如“实战考核制度”等,将融媒体内容的传播效果与薪资、晋升挂钩,同时提供“职业发展通道”,让人才“留得住、有奔头”。

(四)服务层面:延伸“媒体功能”,融入“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传统媒体需打破“单一传播”的定位,向“服务型媒体”转型。一方面,搭建“媒体+政务”平台,提供双语政务服务、藏语译制片等功能,如定日县的“政策解读”、贡嘎融媒的“健康小知识”、乃东融媒的“雅砻讲席”,让媒体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索县设立应急广播,定时播放民族团结故事,并通过广播覆盖10个乡镇开展惠民政策宣讲,兼顾国家安全与民生服务双重目标。[2]另一方面,对接乡村振兴需求,开设“助农”“电商直播”栏目和话题,帮助群众解决“技术难题”“销售难题”,让媒体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结语

融媒体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媒体的破局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以传统为根、以融合为翼”。西藏地方媒体的实践表明,只要立足民族文化特性、聚焦基层群众需求,通过内容创新让文化“活起来”、技术赋能让传播“广起来”、服务延伸让媒体“实起来”,民族地区传统媒体就能打破发展瓶颈,成为传承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边疆治理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人才队伍的壮大,民族地区传统媒体将迎来更高质量的融合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贾凯鸣,曹国东.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探究:以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为样本[J].新闻论坛,2020,34(4): 94-97.

[2]《西藏日报》.应急广播全覆盖 服务群众零距离[N] ,2025-02-12.

(作者系本报记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