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至11月4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中国工程院、全国学联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九届“挑战杯”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南京大学举办。
竞赛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搭建了“1+2+N”工作矩阵,即1个主体赛,“揭榜挂帅”“人工智能+”2个专项赛,并举办“挑战杯”项目对接转化会、专场招聘会、青年发展型城市及人才政策宣介、青年科技创新研学等多个配套活动。
本届赛事中,我区入围决赛的有13个项目。
来自西藏民族大学的《利用纳米清除剂抑制β-淀粉样蛋白聚集,清除活性氧,克服血脑屏障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项目荣获二等奖。
该项目运用分子工程学策略,成功构建新型多靶向性纳米清除剂(FA-LCDs)。在多靶点协同治疗策略、纳米载体脑靶向递送技术、藏中药天然药物临床应用优化三个层面实现创新突破,不仅为老年痴呆治疗提供全新的多靶点纳米药物方案,其设计理念与技术路径也为藏药活性物质的性能突破、临床应用、高原脑神经受损等相关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此项目指导老师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院闫超仁在总结本次“挑战杯”指导历程时说,“这次比赛全面激活了学生的科研潜能与创新韧性。同学们实现了从初期局限于实验室做实验及纸面推演,到最终在赛场从容展现的跨越式成长。尤其在实验攻坚阶段,团队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连续一个月坚守实验室,以无惧挫折的毅力和主动求解的精神,成功解决了诸多难题。此次赛事不仅是科研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试金石,更让我亲眼见证了西藏青年学子敢闯敢试的宝贵品质,这正是“挑战杯”育人功能最宝贵的结晶。”
此外,本届赛事中,我区获得三等奖9个,分别是:西藏民族大学的《天烽鹰巡—高原协同灭火无人机》、《AI赋能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探索》、《融治共进: 共同体视阈下拉萨市多民族互嵌社区的族际交往与协同治理研究》西藏农牧大学的《玉米秸秆化学处理工艺对反刍动物消化率的分析》、《魅力藏紫菀酥油口红的研发与制作》、《双向赋能 动态平衡——普通话推广与藏文化传承协同路径的研究探新》;西藏大学的《SADGN: 基于谱嵌入与注意力机制的入库包裹量预测模型》、《基于MILP 的高海拔地区路面养护决策优化与鲁棒优化》、《西藏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研究——基于西藏自治区 3 村507 户的实地调查数据》。
其中,《基于MILP 的高海拔地区路面养护决策优化与鲁棒优化》项目是结合高海拔地区路面养护特点(如交通量与养护时机的季节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获取最优的月度养护计划为目标,综合考虑最小化的养护费用、交通影响、碳排放以及最大化的路面养护效果,构建了一个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进而运用性化技术,将初始模型重构为典型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模型,使之能够直接借助常规的求解器进行求解。
来自西藏大学的参赛选手张嘉哲说“参加这次的“挑战杯”大赛,最大的收获远不止奖项本身。从最初带着模糊的创意雏形,到和团队一起查文献、做实验、改方案,我们在无数次推翻与重建中,真正摸清了从“想法”到“落地”的逻辑”。
据了解,“成才杯”大学生课外学校科技作品竞赛是西藏共青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大学生加强科研、学术报国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大学生展示学术科研才华、交流创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促进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24日,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成才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第十九届全国“挑战杯”竞赛西藏自治区选拔赛颁奖典礼在西藏大学举行。共计收到102个项目,其中每个赛道进入决赛20项,共计60个项目进入自治区决赛,13个项目入围全国决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