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读书 踏上有关“老物件”的茶之旅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重大价值

放大 缩小 默认

踏上有关“老物件”的茶之旅

□ 作者 蒋丰

在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领域,年轻的中国茶文化学者杨多杰一直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为人所称道。他的新作《茶物语》近日出版,不仅延续了他一贯的治学风格,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当代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化普及意义的茶文化读本。

著名茶文化学者阮浩耕在序言中说:“‘茶物语’是个新词,至少我是第一次提到。”笔者旅居日本近四十年,长期从事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茶物语》之名无疑受到日本古代包括《源氏物语》等各种“物语”——中文译为“故事”的影响。它的意义在于作者在写作时具有一种开放性的、东亚地域性、以及文化共同性的观念。东亚地域不但具有儒学圈、佛教圈、汉字圈的“共性”,当然也具有“茶叶圈”的共性。

阅读此书,可以发现这并不是一部宏大的茶史通论,也不是冲泡品饮的指南,而是一次深耕于“名物”的微观史探索。全书立足于作者多年悉心收藏的“茶文化老物件”——从老茶罐、老茶箱到老茶庄的宣传纸、价目表——以其为信使与路标,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近代中国茶生活的肌理,进行了一场扎实而迷人的“名物研究”。

《茶物语》摒弃了传统编年史体例,而是“以茶类分辑”,分为白茶、乌龙茶、黑茶、红绿花茶四辑。其深意或许在于:第一,聚焦专题,深度挖掘。每一辑都围绕一个核心茶类,集中展示与之相关的各类实物藏品。这使得讨论得以深入,能够系统性地呈现某一茶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包装、营销与消费全景。第二,构建比较视野。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茶类因其特性、产地、消费群体的不同,其物质载体(如包装样式、广告话语)所呈现出的迥异文化性格与商业策略。第三,呼应收藏体系。这样的结构很可能直接映射了作者本人藏品的分类逻辑,使得著述与收藏实践紧密结合,内容更为原真可信。

此外,《茶物语》的核心方法论是“名物研究”。作者以其收藏家、学者和叙事者的三重身份,为读者示范了如何让沉默的实物史料开口,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在杨多杰看来,老茶罐与老茶箱,它们不仅是容器,更是中国技术史、经济史与审美史的复合文本。一个锡罐的密封工艺,诉说着当时对茶叶保鲜的认知;一个木箱上的桐油标记,指向了特定的产地习俗与运输需求;箱罐上的商标、茶庄名号、装饰图案,则是研究品牌史、商业美术与消费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因此,那些老茶庄的宣传纸与广告画,已经不再是色彩斑斓的纸页,它成为近代商业营销与社会心理的镜像。广告语中的“金奖”、“精选”、“真不二价”,既是质量承诺,也是竞争策略;画中人物的衣着、场景,如“美女月份牌”风格,则精准反映了当时的流行文化与审美趣味,揭示了茶如何被塑造为一种现代性的生活方式符号。

至于老茶庄价目表,表面上似乎是枯燥的清单,实际上却是量化历史研究的宝藏。不同等级、不同年份茶叶的价差,精确勾勒出当时的品质体系与市场定位;从价目表的更迭中,可以窥见通货膨胀、市场波动乃至社会变迁的痕迹。

通过对这些“自藏的”微小物件的细致考据、交叉比对与语境还原,杨多杰成功地把物质文化史、经济史、社会史熔于一炉,实现了“于微物中见大千世界”的研究目的。

拥有珍贵藏品和严谨的考据仅是基石,作者的卓越之处还在于将冷冰冰的学术考据转化为温热叙事的功力。他像一位历史侦探,从一份价目表上的价格异常出发,可能串联起一场当年的自然灾害、一则报纸新闻或一项关税政策,最终为读者复原出一个波澜起伏的市场故事。这种“小切口、深挖掘”的叙事方式,使得《茶物语》既保证了学术的深度与严谨,又赋予了阅读过程以侦探小说般的解谜乐趣。

在茶文化论述时常流于空泛感悟或概念炒作甚至走向“玄学”的当下,《茶物语》能够让爱茶人以及读者的讨论回归到物质的、具象的、可验证的历史本源上来。相信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史料,更在于它示范了一种脚踏实地、见微知著的研究方法,为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物参照系和方法论样本。对于所有希望真正读懂中国茶,而非止步于空谈的读者与研究者而言,《茶物语》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与借鉴的典范之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