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青春 在乡村为孩子们编织“五彩斑斓”的梦 志愿者王妙:在阿里我过着平静而充实的每一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志愿者王妙:在阿里我过着平静而充实的每一天

□ 本报记者 邢梦雨 汪旭梅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22年大学毕业季,陕西理工大学毕业生王妙踏上了西行的火车,来到了缺氧但不缺精神的西藏。如今她正服务于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九年一贯制学校。

抵达西藏之初,在强烈的高原反应和陌生的风土人情下,王妙每天都努力适应着,一边积极参与培训,学习西藏的人文文化、风土民俗,一边努力融入藏族志愿者和老师中,不断适应高海拔生活。回顾志愿服务的岗前培训,王妙说:“在拉萨,我们进行了志愿者岗前培训,每天都有新奇的知识,也了解了更多的有关西藏生活的常识。”

在从拉萨到达阿里之后,伴随着第二轮次的高原反应,一天内王妙经历了从艳阳高照到冰雹满地。“阿里不只是海拔上的高,更是精神上的高,到服务地的第一天我就深刻体会到了‘高在阿里’这句话的含义,因为在这里必须要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踏实肯干的奉献精神。”王妙给自己打气。

阿里的冬天来得很早,因疫情原因,王妙初到服务岗位就已经是10月了,服务地也不期而遇迎来了一场大雪。“由于当时服务单位还没来得及配备取暖设备,我们几个小伙伴取暖都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抖一抖,真的应了那句取暖全靠抖。”王妙说。

雪停之后,由于学生还没归校,很多教师也滞留在家里,王妙就和学校里为数不多的老师开始了铲雪、宿舍消毒、整理学生床铺,每天都忙到很晚。“我之前一直都不会装被套,我就和另一个老师一起装,每天装完之后胳膊都是酸疼的,就连走路都有些不稳,当时我就在想,这些老师们太厉害了,居然都不会累呢。”王妙感慨。

2022年10月,在做完开学的前期工作后,日土县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陆续归校,王妙也正式进入了教学阶段。从青春洋溢的大学校园,走进童心飞扬的中小学校园;从一心向学的学生,转变为传道授业的教师,王妙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为了更好地适应角色转变,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沟通,锻炼自己的授课技能,王妙积极听课,仔细记录,既学习如何讲课,突出教学重点,达成学习目标,也学习如何管理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在资深教师的指导下写教案、备课,初上讲台小试牛刀,并及时评课,开启了自己的高速学习成长之路。

教学最初,王妙带的是一、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因为疫情原因,学生一整个学期都是在家上网课学习,刚一回到课堂上都比较散漫。王妙就和其他老师商量给学生制定上课公约,帮助学生快速建立班级秩序,很快学生又重新适应了在校生活。“那一刻,我感觉非常有成就感,也更加热爱教师这份职业,也是在那一刻我懂了教师这份职业的神圣,也在那一刻明白了之前老师对我们的苦口婆心的劝导。在这一刻,教育也终于形成了闭环。”王妙说。

一段时间之后,学校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要外出培训,王妙暂时代替了她的班主任工作。就在这两个星期中,学校开展了校运动会,班里的孩子误食了磁力球,王妙发现之后就赶紧带领学生去找后勤校长、联系学生家长,带着学生和家长一起前往县医院诊治,最终在医生的努力和王妙的关心下学生顺利得到了救治。“我原以为只是在原先工作的基础上每星期再多上两节课,照顾一下班级和卫生区的卫生,就答应了。经过这件事,我对教师工作又有了更深的感悟,只是兼职带了两个星期的班主任我就有些吃不消了,更别说他们年复一年地为学生操心了,我也更佩服这些老师了,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误食”事件后,王妙就立即召开了班会,告诉学生不能乱吃东西,以及误食东西之后要怎么做,也要以此为戒,不能带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进校园。

很快一个学期结束了,王妙在阿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很快她又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学期,接新的宝贝入学,举办开学典礼,而她也接手了其他课程,在西藏阿里平静又充实地过着每一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