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时节,路人已换上厚衣物。本报记者 顿珠 摄
“最近情绪低落,看着落叶还会感慨几句。”“也不知怎么回事,每到秋天就有点提不起精神。”秋意渐浓,不少人会不自觉地陷入情绪低谷,出现情绪低落、睡眠不佳、容易分心等情况,这个时候需要注意“情绪感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婧表示,不只身体会感冒,情绪也会“感冒”。“自古逢秋悲寂寥”这份诗意的感伤背后也蕴含着现代医学所关注的心身健康问题。“就我们的一线经验来看,立秋后,来就诊的患者会比之前有所增加。抑郁症在一年中以秋季发病率最高的,所以‘悲秋’不仅是文学中的情感表达,也是许多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杨婧介绍,秋天容易出现精神与心理疾病与自然环境有关。“立秋后时至白露,秋意会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凋零的景象,比如落叶、秋雨等等,再加上入秋后光照减少,此时人们更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造成情绪低落、睡眠不佳。”
一般而言,“悲秋”会让人对以往热爱的事物兴趣减退;即便充分休息,仍感觉异常疲倦,体力和精力明显下滑;也会让人更容易分心,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
“出现‘悲秋’的情绪如果是短暂的,我们不用过分担心,通过适当调整或应对,很快能够平稳度过。立秋后,人体内的阳气会随着自然界的这种变化而潜藏于内,所以会出现低沉甚至抑郁的情绪。”杨婧建议,秋季可以适当的多参与户外活动,与外界多接触、多交流。腿脚方便的朋友还可以等太阳出来后去登高,呼吸新鲜空气,涤荡心身、畅达情志,打破“悲秋”情结。
“预防‘悲秋’,首先要有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适当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跳绳等运动方式都可以,不需要长时间强度大的运动,每天有15-30分钟左右,可以让自己心率变快、微微汗即可。”其次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规律,可以食用一些优质蛋白饮食,比如瘦肉、牛奶、鸡蛋等补充蛋白质与钙质的摄取量。
“当然,我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别熬夜,别靠饮酒助眠。熬夜会打乱生物钟,长久下去,可能会引发情绪问题。”杨婧提醒,秋季应尽量早睡早起,保证7到8小时的睡眠。睡前可适当进行冥想、深呼吸等放松训练,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不要独自面对情绪问题。”杨婧鼓励大家多与亲友交流,参与集体活动,分享内心感受,“如果情绪持续低落且影响生活,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或就医。”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默认
 默认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默认
 默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