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花和她的学生。
“干妈,你快回来,我想你了”。曹晓花的学生在她的车窗上写下这句话时,她正在山东老家待产,看到爱人杜安东通过微信传过来的这一幕,鼻子酸酸的,她没想到,自己虽远在千里之外,却一直被学生们所牵挂。
2007年从新疆大学毕业后,曹晓花回到家乡,在当地的一所中学任教。一年后,曹晓花看到西藏自治区教师公招的考试通知,就和未婚夫杜安东一起报名参加了考试,录取后两人又自愿报名到双湖县中心小学工作。
“那一届学生是我从他们三年级开始带起,我们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曹晓花说。她一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当孩子们遇到困难,她都主动去耐心开导。平日里,曹晓花经常为孩子们买零食,一有空就来到宿舍帮助孩子们梳头、洗衣服、打扫卫生。于是,“干妈”这一称呼渐渐在校园里传开。
刚到双湖县中心小学时,学校仅她和未婚夫两名汉族教师。他们牢记“中华民族一家亲”,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高原反应等重重困难,主动融入当地干部群众和学校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述十八军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历史和全国各族人民无私援助西藏的丰硕成果,教育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争做民族团结模范。
很多学生都被她的爱所深深感动,不少学生都喊她“干妈”,轻轻的一声“干妈”正是对勤勤恳恳、默默付出的曹晓花的最大肯定。有的学生说她是所见过最好的汉语老师,有的学生说她是为自己打下良好基础的老师。如今,她带过最早一批的学生就要走上工作岗位了,他们也希望做一名像曹晓花一样的教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曹晓花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始终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第一要务。她注重师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踏实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获得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全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西藏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教育教学过程中,曹晓花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新颖、独特的教学风格。曹晓花既重视孩子们的学习,又重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注重对孩子们性格的培养。课余时间,她经常去学生宿舍跟他们聊天,询问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并想办法帮他们解决。时间久了,学生们开始信任她,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通过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曹晓花的教学水平和班级的汉语平均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她所带班级的汉语成绩经常排在全县第一名。
教学中,曹晓花一直在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努力把党对少年儿童的关爱传递到每一名学生,用敬业、付出、坚韧、博爱,浇灌着每一棵幼苗茁壮成长,十几年来她培养出数十名考入西藏班的学生,用母亲般的关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牧区儿童走出藏北。
曹晓花把太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学校孩子们身上,自己孩子的成长她却缺席了太多。孩子会翻身了、会坐了、会爬了、会走路了、会说话了,都是家人告诉她的,她不曾见证这些。这时,她多想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生病时,她担心得睡不着觉,却什么忙也帮不上。有时放假回到老家,孩子不听话,她要管教孩子,孩子的外公却说“别人都有资格打他,你却没有”,一句话让她流下泪来,却无言以对。
不能陪伴孩子成长,不能照顾父母生活,是她心里的痛。曹晓花和爱人杜安东常年在西藏工作,孩子在山东老家。如今,大儿子已经13岁了,是孩子的爷爷一手带大的;小儿子才4岁多,一直由孩子的姑姑、姑父照顾。曹晓花母亲也知道她工作的地方很远,回家不容易,就连自己做心脏支架手术时都没有告诉她。2017年、2018年,曹晓花的父亲、外公、外婆相继离世,但她却没办法送他们最后一程。
曹晓花一直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做着一名普通教师应尽的本分,从不觉得自己身上有什么伟大的事迹。2020年底,曹晓花调整至拉萨市实验小学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她丝毫没有懈怠,也不敢懈怠,她深知前面取得的成绩已然过去,后面的教育之路还很长,为了让更多西藏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和更精彩的人生,她还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