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盾构机主机室,母永奇正在操作盾构机掘进。
“隧贯山河,道通天下就是我的目标,盾构事业就是我的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盾构主司机就是我的责任,为祖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是我的使命。作为一名中国人是如此的自豪,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是如此的光荣,能生长在这样的国家何其幸运!”
——母永奇
站在数米高的盾构机面前,这个身材不高,有些敦实的小伙显得毫不起眼。
他用12年时间,驾驶盾构机4万小时,累计掘进28公里,从“洋盾构”到国字号,从常规盾构到超大直径盾构,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盾构专家人才。
他,就是中国中铁盾构主司机母永奇,12年来,他勇于创新,善于研究,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解决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坚守在盾构操作室内,自信而娴熟地驾驭着新一代大国重器,演奏着钢铁与岩石的时代交响曲。
母永奇。男,38岁,中共党员,隧道工高级技师。先后荣获中原大工匠、西藏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功勋工匠名录,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我梦里都在开着盾构机
“来到施工现场的第一天,我看到盾构机,第一眼就喜欢上这个庞然大物。”2011年母永奇加盟中国中铁所属中铁隧道局。“驾驶这样的庞然大物去征服高山大川,那将是怎样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母永奇爱上了盾构机这个大家伙。
可要当一名盾构司机,谈何容易?一台普通盾构机长达百余米,数几千吨重量,是集液压、机械、电气、流体、环流5大系统30余个子系统的超大型隧道施工机械,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公路、铁路、市政、水利、能源管网等设施建设。掘进过程中,盾构司机必须目光时刻紧盯仪表和操控板上的数据变化,误差以毫米计。
面对这个钢铁巨龙,母永奇采用最笨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拆装零件、研究图纸、啃专业书籍。
母永奇说,“我梦里都在开着盾构机。”
2014年母永奇驾驶盾构机在郑州地铁2号线掘进。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铁装备集团,发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重要指示。
母永奇平生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也使他暗暗下定决心:“不仅要当盾构司机,而且要成为中国最好的盾构主司机”“要驾驶中国制造的尖端大国重器,创造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奇迹。”
“新手小白”蜕变成“地下开路先锋”
母永奇一头扎进盾构操作室,每天十几个小时与高温、粉尘、潮湿、噪音为伴。他凭着“要做就做最好”的钻劲,带领团队精准施作,创下24小时掘进28米环郑州地铁最高掘进记录。
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实践成果,2014年7月举办的河南省职工技能竞赛盾构操作工技术比武中,他凭借精湛的技术在众多高手中一举拔得头筹,成为最年轻的盾构操作工状元。母永奇说:“检验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与高手过招。”
在宁波地铁1号线,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国产盾构机,当时,全线其他标段均采用小松等日本进口盾构施工,母永奇操作的“中铁28号”盾构机,是唯一一台国产盾构。这次掘进,是国产盾构机在淤泥地层中的首次应用,能否顺利完成隧道掘进,关系到国产盾构机在行业能否得到认可。
母永奇暗自下定决心,中国人决不能落后!要用精湛的操作技术弥补设备性能的不足。靠着点滴的积累,靠着钻研的拼劲,“中铁28号”国产盾构,不但安全穿越已有1100多年历史的咸通塔和被称为盾构转弯极限的500m曲线半径“急转弯”,还牢牢地将地表沉降始终控制在2mm以内,创造当时淤泥地层城市地铁施工地表沉降控制的新纪录!国产盾构成功战胜进口盾构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
因为优秀的操作水平,母永奇被安排到难度更大的工程项目上,去处理更加复杂的技术问题。
在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隧道,在珠江出海口17米深处,头顶着粤港澳大湾区“黄金水道”,母永奇驾驶当时国内最大直径近5层楼高的泥水平衡盾构机在海底独头掘进4.9km,克服长距离掘进、高水土压力、断层破碎带、地表环境复杂难点,实现现场贯通中心点与设计路线隧道轴线实现零偏差。
在成都地铁一号线,母永奇做好冒浆、涌水、塌方、卡机施工风险应对,成功下穿占地达30万平方米,蓄水量超过1000万立方的一级重大风险源——兴隆湖。
在郑州地铁建设过程中,遇到自稳性差的砂质地层,盾构掘进推力大、扭矩高,盾构姿态和地表沉降均难以控制,母永奇临危受命立下军令状,在连续工作了67个小时后,解决盾构机栽头难题,安全穿越陇海铁路铁炉站场9股货运轨道和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23栋密集破旧砖混结构房屋群。
一路走来,母永奇及其团队的发明创造不胜枚举,被同行纷纷效仿:改进气垫仓液位监控,采用可视化及红外线检测;发明泥水盾构机自清洗注浆系统,降低注浆管路堵塞概率;发明泥水分离减压装置,降低维保难度;发明砂浆车、砂浆罐车辅助装载装置,提高长距离隧道砂浆车运输效率;实现盾壳摩擦力可视化,提供盾构掘进问题分析依据等。昔日“新手小白”已蜕变成“地下开路先锋”。
驾驶钢铁巨龙,挑战高原
2020年11月,高原铁路建设隧道修建的集结号吹响,母永奇第一个报名参加。
施工隧道地处青藏高原,海拔4700米,在1500米深的大山腹地,母永奇驾驶盾构机“雪域先锋号”如同一条钢铁巨龙正朝着坚硬的岩壁艰难掘进。
高原隧道地层结构复杂,每推进一米都危险重重。
在这条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铁路线上,母永奇克服高原低温缺氧等不利影响,跑遍了周围的地方,对照资料仔细考察地理地形。母永奇说:“37.96千米的隧道被誉为亚洲铁路TBM第一长隧,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岩爆、高地温、涌水等恶劣地质层出不穷。是我所见过的最难的一条隧道,在掘进过程中参数要控制非常精准,精神要高度集中。”
在母永奇带领下,项目团队仅用7个月完成全线首台TBM“雪域先锋号”始发,仅用20天组装完毕“忠诚担当号”TBM。开工一年,实现两台超大直径TBM运输、组装、步进,并实现月掘进613米,填补我国高原大直径TBM施工空白,创造我国高原TBM施工新标杆。母永奇牵头编写《项目设备管理提升活动实施方案》,探索高原高寒地区TBM施工少人化、无人化,赋予“雪域先锋号”TBM智能化,顺利建成以地面远程操控为核心的智能建造中心,实现隧道TBM智能掘进,申报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为国内高原高寒地区隧道智能化施工提供了借鉴。
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别人是一种幸福
2016年10月,母永奇盾构机操作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6年来,共完成创新成果36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省部级工法3项等,解决了盾构机隧道施工的诸多关键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效益千万元,先后培养盾构主司机48名。2021年,母永奇创新工作室牵头组建了隧道工程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近两年来,中国中铁所属58个联盟成员累计完成攻关课题201项,解决生产难题301个,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9项,发明专利16项,新型专利302项,省级以上QC成果70项,省级以上工法(工艺)52项,培养技师85人、高级技师76人。
“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别人是一种幸福。”对于所取得的成绩,虽然有一些成就感,但母永奇觉得远远不够,他说,自己的目标是带出100个主司机,现在只完成了48名,还得努力!
翻阅200余万字技术资料,记下20余本学习心得,牵头编制12本盾构施工专项技术方案、施工手册……5万多个盾构机零件已经被母永奇摸索得像自己的身体一般熟悉,几千条油路和电路被母永奇视作自己的奇经八脉。获得四十余项创新成果,填补我国高原TBM的施工空白。
12年,母永奇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地下隧道,他用满腔执着和热爱,在幽暗的地底追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