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进入雨季。位于乡政府所在地最繁忙的街道边上,有一家巴珠木碗店,每天上午至夜幕前,顾客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女主人卓嘎熟练地从背后的木制柜里取出木碗,递到客人手里,放回后又麻利地拿出另一只递过去……她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对每个木碗的价位、材质,谙熟于心。
一位身材壮实,性格却略显腼腆的年轻男子,时不时过来替卓嘎打个下手,帮着把客人要看的木碗找出来,适时递过去。
他叫扎西巴珠,是这家木碗店的男主人,也是这家木碗店大部分木碗的制作者。
2009年,隆子县雪萨乡小伙子扎西巴珠,与扎日乡机甲村的姑娘卓嘎,在修路的工地上相识。两个年轻人很快从相识、相恋走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打工结束时,扎西巴珠随卓嘎回到机甲村,成了她家的女婿。此时,卓嘎的父母仍以放牧为生。但卓嘎的父亲崔成多吉还有另一重身份——木碗手艺人,也是卓嘎家族木碗手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那时,这份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的木碗制作手艺,虽未断在崔成多吉这一代人的手里,但也未能将其发扬光大。对此,已入不惑之年的崔成多吉,心里常有些酸楚和不安。
成婚后,勤快的扎西巴珠经常帮着家里放牧。心细的他,偶尔在山上捡到树根或树瘤,拿回家交给岳父,请他评鉴。次数多了,这对翁婿之间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崔成多吉发现天性内向的扎西巴珠,对木碗加工有着天然的兴趣。他开始教女婿怎样辨别材料,还教会扎西巴珠最简单的木碗制作技艺。
扎西巴珠特别虚心、认真地对待这门古老的技艺。崔成多吉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欣慰之余,更将自己毕生的手艺倾囊相授。几年后,扎西巴珠成为一名真正的木碗手艺人,也顺利成为这个家族事实上的第五代传承人。
2018年,扎西巴珠在扎日乡桑巴东村成立了这家合作社。一来他想通过木碗制作为家庭增收,二来希望教会更多年轻人,将扎日木碗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万事开头难。扎西巴珠在事业起步阶段,因经验不足,遭遇了不少困难。用他自己的话说:“一直不太顺利,运气也不好。”
创业初期的困难,也使扎西巴珠动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他最终选择了勇往直前。他坦言,自己跟随爱人来到这个家,师从岳父学习木碗制作技艺并得以出徒,成为这个家族第五代传承人,这是多大的缘分啊!
“如果在这么美好的时代,都无法将扎日木碗制作技艺发扬光大,那别说岳父如何想了,首先自己这儿就过不去。”扎西巴珠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好像说出来的话,是对自己的内心说的。
2020年,扎西巴珠克服各种困难,在隆子县人社局的帮助下,开办了首个扎日乡木碗制作技艺培训班。
当时,正值一批搬迁户从隆子县各乡镇,搬迁至扎日乡庄那村、桑巴东村。他从中招募了30个有意学木碗技艺的年轻人,提供场地、材料和每日三餐,花两个月的时间,亲自教授他们。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最终20余位学员基本学会了木碗制作的基础流程,其中技艺好的学员有13人。
现在,那些经过他培训的木碗制作者,每年差不多有半年时间到他的合作社集中制作木碗,而扎西巴珠为他们提供餐食,另付350元的日工资。
“我们双方都从中获了益。”他们的加入为巴珠木碗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货源。巴珠木碗店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而且因自身效益好,很快成为乡里产业发展的名片之一。“现在每年区内外来扎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家的木碗生意蒸蒸日上。”扎西巴珠激动地说。
(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