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锋在宣讲台上。 本报记者 央宗 摄
橙黄色的铁一院工作服似乎是罗锋的“本体”,每次遇到他都是这身“小黄人”,戴着略带“憨憨”的黑边眼镜,瘦高的身躯看着不像刻板印象中的铁路人。
8月中旬,由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青年联合会承办的“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百场宣讲活动”西藏分会场首站在拉萨举办,记者在宣讲台上再次见到罗锋,对于这身着装,罗锋表示铁路人是他一辈子的标签,也是他终生的荣耀。
源于百年梦想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高原铁路的宏伟设想。20世纪50年代,铁一院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踏上高原建设青藏铁路,把鲜红的青年突击队旗帜插上了海拔5200米的唐古拉山垭口。经过三代建设者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一条神奇的“天路”横空出世,一举结束了西藏不通火车的历史。
罗锋的家乡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的一座小县城,与铁路一同规划建设的县城新区,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罗锋见证了铁路建设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的力量。“这种因铁路建设带来的‘翻天覆地’,给当时的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直接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
2011年,罗锋开始与青藏高原结缘。那一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的他踏上了通往雪域高原的旅程。历经44个小时的硬座之旅,穿越了高原的险峻与苍茫,最终抵达了拉萨。“西藏啊,是个人都想来一趟,我也不例外。在火车进藏以后,我是一路‘哇’进来的。”回忆进藏的一路,罗锋笑着说。
这次的经历对罗锋来说意义非凡,他目睹了青藏铁路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铁路在高原上建设的艰辛与不易。在这次旅行中,他对铁路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知道了高原铁路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挑战,更是一次对自然和人类的双重考验。从青藏铁路建设开始,我们铁一院青年就有了‘不上高原非好汉’的信念。”这不仅是罗锋个人的决心与抱负,更是无数铁路建设者们共同的心声。
追随前辈脚步
罗锋的前辈——青藏铁路第三代总设计师李金城,2000年带领团队深入环境恶劣的唐古拉山无人区进行了为期两天两夜的徒步踏勘工作,这次踏勘不仅奠定了唐古拉山越岭的线路方案基础,而且还由于线路的优化而节约了高达8亿元的工程投资。“铁一院的前辈们告诉我,每一分钱都沾着百姓的汗水。要对得起百姓,对得起每一分钱。前辈们的话让我深受触动。”
2018年,高原铁路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罗锋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主动请缨上高原。作为全线唯一的90后技术队长、青年突击队队长,负责全线地质情况最为复杂的“盲肠”区间,项目建设最为基础且关键的地质勘察,面临“上不去、辨不清、探不深”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上不去怎么办?想办法也要上,拼了命也要上!”
2019年7月20日,罗锋和他的团队踏上了高原铁路地质勘察的征程,目标锁定在一条关键的地质界线上。这条界线不仅关乎线路优化的合理性,更直接关系到工程投资的成本控制。
当天清晨,他们按照遥感手段规划的线路出发,经过数小时的跋涉,终于抵达了预定的调查点。团队仅用一个小时,就找到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基岩点,但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在寻找第二个岩性点的过程中遭遇陡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面对险峻的地形和逐渐耗尽的体力,罗锋冷静地作出了决断,果断选择放弃直接下山的方案,转而回到原路,以确保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援。
在艰难的回程中,罗锋和队员们相互扶持,克服了高原的恶劣环境和身体的极限。“在看到救援队伍山下的灯光时,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最终,他们成功返回了营地。这次经历不仅是对专业技能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力和团队精神的磨砺,也让罗锋更加坚定了为高原铁路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青年人是不会被困难吓跑的。”
2021年,刚刚“下山”的罗锋与中科院等单位组成联合科考队,深入无人区,辗转跋涉5000公里,摸清了制约线路规划的关键地质问题。去年7月他又带领年轻的勘察设计团队连续驻守海拔5000米无人区103天,在“千山之巅 万水之源”的阿里地区,爬雪山、登冰川、查灾害、观冻土,为规划建设又一条新“天路”指明了方向。
2002年,李金城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时隔20多年,罗锋再次获得了沉甸甸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是一种接力,更是一种传承。罗锋说“当五星红旗再次飘扬在海拔5100米的雪域高原,我深刻感受到青春建功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在传奇的西藏续写西藏传奇
当前罗锋与团队已经解决了复杂艰险山区地质勘察难题,创新性将最先进的遥感地质解译与制图技术应用于高原铁路勘察,历经1000多个日夜,研创了让地质勘察“开天眼”的勘察技术体系。
2019年罗锋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父亲。他给儿子取名“珈南”,灵感来源于中国最美山峰之一的“南迦巴瓦峰”,希望孩子能够像这座山峰一样,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能够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如今这位“小黄人”已获得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西藏自治区“劳动竞赛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并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高原八载光阴,他在传奇的西藏续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西藏传奇。
“我感受过深山调查时偶遇棕熊落荒而逃的那种惊慌,体验过检查岩芯时手指在漫天风雪中冻结的那种麻木,经历过暴雨夜被困色季拉山最终平安脱险的那种悸动,感慨过公路在眼前瞬间塌方、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那种幸运,抒发过登顶山巅将祖国山河一览无余的那种畅快,但更多的是为自己能够亲身参与伟大工程建设,为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力量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