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zqnb.cn/Content/weixinlogo.png
重庆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志愿者(右)赵晨旭介绍支教开展情况。 本报记者 邢梦雨 摄支教路上,有些人擦身而过,有些人
http://www.xzqnb.cn/m/content/2024-08/30/002588.html
《汉文版》 《藏文版》

第07版:教育

了解青少年“买谷子”背后的情感寄托

“渝”你同行,算我一个

等待处理…

“渝”你同行,算我一个

本报记者 邢梦雨 汪旭梅
2024年08月30日

重庆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志愿者(右)赵晨旭介绍支教开展情况。 本报记者 邢梦雨 摄

支教路上,有些人擦身而过,有些人一路同行。

2022年,重庆大学研支团新增西藏作为服务地,两年多来,3批研支团志愿者陆续在西藏芒康县中学、昌都市第六高级中学开展支教服务,他们通过开展基础教育、特色课程浸润、心理健康关怀及精品研学拓展等方式帮扶8800余名西藏青少年。

“我们是孩子们的老师,教授他们课程,但更多的是以一个大哥哥或大姐姐的身份陪伴他们。”重庆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志愿者郑镕昊说。

2022年7月26日,重庆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四位成员从重庆出发前往西藏,开始书写重庆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与雪域高原的故事。

“雪域高原上传承着‘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其时刻勉励着我们要能吃苦、忍耐和奉献;而重庆大学的校训时刻要求我们‘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正是这奇妙的支教之旅,让吃苦耐劳、爱国奉献的精神得以相遇、升华,并即将在这西部的土地上无限发光、发热。”谈及第一次到达西藏这片土地的感受,志愿者杨成晨说。

为掌握支教服务地的基本情况,两年多来,重庆大学赴西藏昌都研支团(以下简称研支团)累计发放调研问卷1000余份、查阅文献60余篇、与200余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谈心谈话,采访来自多所学校的50余位老师,逐渐探索出具有“重大”色彩、符合西藏青少年特点的陪伴式教育模式。

据研支团调研数据显示,高达87.5%的受访青少年在假期期间缺乏必要的学业辅导和成长教育活动,93.8%的受访青少年表达了对辅导机会的强烈渴望。同时,团队也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有8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了解或听说过高原地区青少年在学业或成长方面面临的挑战,8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参与类似的高原地区青少年陪伴教育项目,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回馈社会的良好机会。

“我们支教的内容除了文化课程外,还以拓展孩子视野和激发学习乐趣为导向设置了很多兴趣辅导,以陪伴式教育丰富孩子们的课后生活。”郑镕昊表示无论从数据还是实际效果来看开展陪伴教育项目都是必要且可行的。

两年多来,研支团探索实施青少年成长“一人一策”,帮助学生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涵盖心理调适、社交技能、物质帮扶及兴趣培养等方面,通过开展“成长没烦恼”“梦想领航社”“大手拉小手”系列活动十余期,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我们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了女性成长、心理健康、饮水卫生健康等讲座20余次,针对存在焦虑烦躁较为明显、自卑自责情绪较重、无法正确自我疏导等现象的青少年学生,研支团志愿者学期内平均每月开展30次以上的一对一谈心谈话;以快乐学习、云端普法、建筑科普、医疗卫生等云端公开课10余节,助力2600余名高原青少年提高学业水平、增强综合素养,有53%的孩子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高,38%的家长表示孩子性格变得更加开朗。”郑镕昊介绍。

以云课程、云支教为支点,2024年6月研支团组织了17名学生赴渝开展研学营活动。

研学过程中正好遇到了丁增央金同学的17岁生日。她在朋友圈写道:“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次生日,之前没有人给我庆祝过。研学团的老师和同学都很热情,一直暖心地祝我生日快乐,真的很难忘,很感激与他们相遇。”

嘎玛龙多同学说:“这次研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有了勇气去诉说,看到哥哥姐姐在台上自信的样子,我想我也可以。我发现,面对很多人讲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没那么可怕。”

此外,2023年末,研支团还发起了“渝暖藏冬,信语心言”重庆大学与昌都市第六高级中学书信交流活动,1100多封、重达50斤的书信从1400公里外的重庆来到昌都市第六高级中学,迅速在该校中引起强烈反响。

“没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但是我觉得离梦想很远。”昌都市第六高级中学的学生次成卓嘎是第一次收到纸质信件,在支教团老师的鼓励下,她给重庆大学的大哥哥大姐姐写了回信:“看到你们的信,你们给我说的学习方法和关于梦想的话,我觉得我只要努力,就会和梦想越来越近。我也从今天开始用你们跟我们讲的那些方法去学习!”

“写信、收信”在昌都重庆两地的学校中迅速成为高频词汇,随后研支团又在多地开展了书信往来活动,吸引1500余名志愿者参与,往来书信明信片超过2400余封,辐射引领8所学校开展书信往来活动,为超3300名青少年送去陪伴。

去年底,研支团志愿者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关于书信交流的视频,记录当时学生们的梦想。视频一经发布,获得了多家媒体的报道和转载,不少IP为重庆的网友在视频下回复“他们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态度,也让我深受启发。希望我们彼此都能怀揣梦想,脚踏实地,向着目标不断努力。”“看着藏族孩子们天真可爱的面庞,纯粹清澈的眼神,好像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等我毕业,一定算我一个”“算我一个”……

两地的书信联结在网络上得到网友真实、热烈的表达,为两地学生带来了心灵陪伴与丰富的情感价值。重庆大学本科生王奕诺在昌都市第六高级中学学生赴渝研学过程中遇到了他的书信、云支教搭子欧穷,他这样说:“从书信到云支教,没想到还有机会与她线下相遇,这是一段难忘又深刻的经历。”

西藏青年报

↑ TOP


按日期搜索
12 2022
 
 
 
 

西藏青年报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