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冲在宣讲台上。 本报记者 邢梦雨 摄
张庆冲(左)听老人讲述在藏岁月。受访者供图
“当我回首往事,如果在西藏工作生活的这些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的话,那么从事红色工作,与红色波密平行的这段时光一定是这段经历中最为深刻的记忆。”在宣讲台上,波密县红色工作专班负责人张庆冲这样讲述他与红色故事之间的情感。
溯源红色历史
波密红楼建于1953年,位于波密县委大院内。这幢红色木楼见证了西藏革命历史的发展,先后承担过政府办公场所、员工宿舍等职能,1959年扎木保卫战时成为了战斗的指挥中心,60余位同志在这里与叛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等来了援军,取得了胜利,拉开了西藏平叛的序幕。
2017年,时年25岁的张庆冲接到波密红楼布展的任务。原以为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任务,直到着手准备时张庆冲才发现波密当地革命时期的历史资料极度缺乏,甚至连最近的一张红楼的照片都拍摄于2004年。
“我至今记得,当时的红楼是波密县存放非遗老物件的仓库。全县范围内记录波密红色历史的资料只有1页半A4纸,我们跑遍了林芝、昌都甚至整个自治区的档案馆、图书馆,还是找不到一份厘清波密红色历史脉络的资料。”回忆最初整理波密红色史料时张庆冲说。
寻找红色遗迹并不容易,要么没有资料,要么说法不一,仅是一场扎木保卫战,张庆冲一开始就收集整理出了28个版本,彼此之间很难形成印证。为了还原红楼的历史,多方思量后,张庆冲开始寻找采访上世纪50年代进藏工作的十八军老战士做口述。
在波密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几年来,张庆冲横跨大半个中国,行程17万公里,辗转19个省市自治区,4次重走“老西藏”进藏路,采访了392位十八军老战士和“老西藏”,逐渐梳理出了波密县乃至林芝市的红色历史脉络。
2018年,张庆冲前往成都拜访十八军老战士王笑雨。老人1939年参加革命,1950年进藏,在西藏工作了34年,曾担任中共波密分工委秘书长。在藏期间,王笑雨用日记记下了他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长期以来波密地区原本不够清晰的历史脉络,在他的日记中却记载得清清楚楚,人物、时间、事件,宛如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地方史志。
彼时99岁的王老已经癌症晚期,卧床不起,张庆冲看望王老,向王老讲述近年来波密的发展变化,最后张庆冲与王老达成一致:将王老1949年到1966年在波密期间的17本的日记带回西藏。
“这些日记时间清晰、记录完整,如今已成为还原波密红色历史最重要的一份文献史料,可以说它就是红楼的‘镇馆之宝’!”张庆冲说。
几年来,张庆冲陆续把27000多分钟的老西藏口述史资料、4200多万字文献史料、5000多张革命老照片、370多件红色实物带回来波密,呈现在红楼。波密红楼也从一个仓库,变成了享誉区内外的红色教育基地,相继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第一个红色旅游类国家4A级景区,西藏唯一的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帮助烈士寻亲
在张庆冲与十八军老战士访谈的过程中,他得知不少烈士牺牲时没能留下名字,即便有名字,一些陵墓也无人祭扫。为了找寻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为了让烈士不再孤独,2022年张庆冲和红色专班的同事们开始了“烈士寻亲”工作。
波密县烈士陵园里有416座墓碑,204座无名烈士墓,张庆冲抄录了每一个墓碑上仅有的碑文,他们来自哪里?什么模样?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又有着怎样的英雄壮举?因为时间久远,张庆冲和红色专班的同事们跑遍相关单位,依然无从考证。在十八军后代和烈士老部队原单位的帮助下,张庆冲通过网络、联系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查阅烈士档案等方式寻找到了不少烈士亲属,很多无名烈士墓开始有名,很多有名烈士的事迹通过烈属的口述逐渐清晰,烈士的照片、资料开始一点一点回到波密。
两年来,张庆冲和红色专班的同事们跋山涉水,行程14万公里,掌握了300余位烈士的基本信息,为56位烈士找到亲人,他们通过“云祭奠”“代祭奠”邀请家属来藏祭奠的方式完成烈属祭奠亲人的愿望,不少几十年寻找烈士安葬地未果的亲属,通过“烈士寻亲”终于圆梦、来藏祭奠。
胡建松烈士的侄女胡丽娟通过波密县的“烈士寻亲”找到了自己的伯父,为此她专门给红色工作专班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她写道:“几十年来,我们寻找伯父墓碑未果,这成为全家人的心病。我们通过网络联系了波密县红色工作专班,他们认真负责,不但帮我们找到了大伯的墓地,还买了祭品,让我们远程视频祭奠。几十年了,家人第一次看到大伯的墓碑,了却了我们的心愿,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西藏的温暖!”
“每一位烈士的名字,不只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也是一缕不朽的忠魂。每一名烈属的电话号码,并不是一行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串揭开烈士生平事迹和承载无尽思念的‘密码’。”张庆冲说每当与烈属通话时,对方都情绪波动很大,或激动得无语凝噎,或感动得泣不成声,交谈越深他越认识到这份工作意义重大。
宣讲红色故事
十八军后代刘志平、陈雪峰出生在雪山之巅的行军路上,高原缺氧,他们婴儿时期都曾遭遇过休克和生死危机,是十八军战友们接力冲刺送到山脚下才得以成功抢救。
一名百岁高龄的十八军老战士听了刘志平、陈雪峰的故事后,嚎啕大哭,他哽咽着对张庆冲说:“小张啊,我的前两个孩子,也是脸色铁青,也是没有呼吸,当年是被我亲手埋在了雪山上,现在想想,是不是被我活埋了呀?”那一刻,张庆冲突然意识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代表的老西藏精神可不是说说而已。
为此,近年来张庆冲带着十八军老战士的故事又走了3万公里,深入党政机关、边防部队、企业学校、乡镇村居义务讲授红心党课400余次。通过线上直播、制作发布红色微视频600余次,点击量达3000余万,为参观波密红楼的各族干部群众讲解红色故事1000余次,发表相关文章稿件100余篇。2021年,张庆冲还把波密的红色故事带到了央视的舞台,讲给了更多人听。
工作之余,张庆冲还积极培养“红楼”讲解员,筹建义务红色志愿宣讲员队伍,培养“红领巾讲解员”。“这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是老西藏精神最好的载体和最生动的表达。红色教育不是纪念碑前的各种摆拍,也不是纪念馆里的走马观花。用老同志这些闪耀人性光芒、回归人性本真、聚焦人性本身的鲜活故事开展最走心的红色教育,是最具说服力的。”张庆冲说:“将‘老西藏们’深入骨髓的、真挚的西藏情结和厚重的革命精神,内化为新时代新青年的内在品格,让老一辈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必须。”
依托寻访成果,张庆冲和红色专班的同事们打造了全国第一个“老西藏”口述史展馆——丰碑、《毛主席的光辉》诞生地纪念广场、“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英雄口号诞生地宣教广场等红色载体,不断开发红色课程、打造红色载体、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红心教育。据张庆冲介绍,2018年11月以来,平均每56天就有一家国字头媒体报道波密红色工作,每14天就有一家省级媒体报道波密红色工作。张庆冲说:“今天‘红色波密,红楼精神,红心党建’成为全区叫得响的红色品牌,我幸福满满,没有遗憾!”
几年来,张庆冲已将红色历史的挖掘、烈士寻亲、红色故事的传播当成了自己毕生事业孜孜以求,采访十八军老战士392位,他们平均年龄91.5岁,其中最大的108岁,走访十八军后代3000余人,挖掘抢救保护利用红色遗址遗迹20多处,打造红色教育基地12处。
多年的寻访,也会累、也叫苦,但张庆冲累得快乐、苦得开心。“一个人扛着录音录像设备,拿着笔记本,提着水果篮穿梭于北京、成都、郑州的大街小巷,不被寻访家属理解、被拒之门外、多次寻访后依然一无所获……这些都曾是我最委屈、最无奈的记忆,如今是我最幸福的回首!”
在寻访过程中最无助、最落寞的时候,张庆冲经常安慰自己:我生而平凡,长得低调,没人把我当回事。如今回看自己的工作成果,他感慨:“我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