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zqnb.cn/Content/weixinlogo.png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
http://www.xzqnb.cn/m/content/2024-10/17/002774.html
《汉文版》 《藏文版》

第05版:文化

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等待处理…

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作者 田静
2024年10月17日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秦朝有力地推动多元融为一体、一体统摄多元格局的形成,开启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程。

奇迹面世:秦兵马俑的发掘保护

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村民在抗旱打井时发现了残留在井壁上的陶片,考古人员闻讯赶到现场。经过发掘清理后,他们发现该地距离秦始皇陵1.5公里,是一处大型陪葬坑,坑内埋藏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经过数月的勘探与发掘,考古人员确定了陪葬坑内埋藏文物的范围和数量。国家决定在该坑遗址上建设博物馆,边发掘边开放。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考古工作队又陆续发现了3个陪葬坑。

1979年4月,叶剑英元帅参观了正在发掘的秦兵马俑遗址,并为即将建成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题写馆名。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放。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号坑军阵最前面是三排武士,武士们身穿战袍、手持弓弩,是整个军阵的前锋,两军交战时,他们先对敌人进行远距离攻击;前锋后面的车兵和步兵组成38列纵队,构成整个军阵的主体;在俑坑的南侧、北侧和西端,各有一排武士面外而立,他们是军阵的侧翼和后卫,防止敌人从南北两侧和后面偷袭。一号坑军阵有前锋、有后卫,可战、可守,与兵法的布阵原则相吻合,堪称“一部立体的秦代兵书”。

二号坑是一个由战车、步兵、骑兵和弩兵混合编组的军阵,如果全部发掘,将出土陶俑、陶马1300余件,木质战车89乘。与一号坑相比,二号坑具有兵种多、组成复杂的特点。该坑依据不同兵种设计了4个独立方阵:战车阵、骑兵阵、弩兵阵,以及车、步、骑混合方阵。二号坑中大部分陶俑陶马都深埋在棚木下方,考古人员提取了代表性陶俑并进行修复,包括跪射俑、中级军吏俑、高级军吏俑、立射俑和牵马骑兵俑。

三号坑是整个地下大军的指挥机关,但坑内未发现高级别的指挥官。研究者认为,秦国执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制管理,平时军中不设统帅,最高统帅是秦始皇。作战时,秦始皇临时命将,虎符就是调兵遣将的信物。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留中央,左半授予将帅,调兵时由使臣持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何止秦俑:埋藏丰富的秦始皇陵

目前,秦始皇陵园内已发现陪葬坑、陪葬墓600多处。这些陪葬坑、陪葬墓严格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划营建。陪葬坑主要有兵马俑坑、百戏俑坑、铜车马坑、青铜水禽坑等。陪葬墓主要有公子公主墓、修陵人墓等。大型建筑遗址有寝殿、便殿、飤官 (食官,负责宫廷膳食的官吏)遗址等。

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1978年6月,秦陵封土西侧20米处的一座车马坑内出土了两乘铜车马。一号车是立车,该车舆厢短小、结构轻便,车前架弩,车内置盾,车中设立能够拆卸的伞盖。二号车是安车,舆分前后,厢大盖低,四周帷蔽,三面设纱窗通风透光。这种安车的车窗可根据需要开闭,有“开之则凉,闭之则温”之誉,秦汉时期又称安车为“辒辌车”。

秦陵铜车马结构完整、装饰华丽,雕塑精美,铸造工艺精湛,被誉为“青铜之冠”。它们集中展现了秦代冶金铸造技术和机械加工技术的超凡成就,是研究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实物资料。

百戏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东南,于1999年3月发现,试掘面积72平方米。所谓百戏,是指古代的散乐杂技,包括扛鼎、角力、俳优等。这些娱乐活动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

文官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封土的西南角。该坑坐东向西,由斜坡门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面积410平方米。坑的前室入口处有一辆木车,室内有12尊大型陶俑。袖手陶俑的共同特点是双目下垂,面部表情严肃恭谨;头戴长冠,冠带系于颌下,带尾系成蝴蝶结;身穿长襦,腰束革带,下身着长裤,脚穿齐头方口浅履。

青铜水禽坑位于秦始皇陵区东北,平面为“F”形,总面积925平方米。坑内出土了46件青铜水禽文物,有仙鹤、鸿雁、天鹅等,还有15尊陶俑。

秦始皇陵持续开展的考古工作,证明其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埋藏丰富的特征,反映了秦物质文化、科技成就及制度文明的高度发展,对于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有着重要作用。

观者如潮:魅力中国的金字名片

秦兵马俑出土后,我国学者最早关注和研究的是秦兵马俑的艺术渊源和艺术风格。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家张仃率先提出,秦兵马俑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雕塑。研究者指出,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写实主义一直是我国雕塑艺术的主旋律。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写实主义艺术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表现为一种宏大的美、崇高的美和静穆的美。

秦俑艺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基础上,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特定的时代精神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秦兵马俑群雕是秦人信念、力量和进取精神的体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技艺与智慧的结晶,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非凡展现。秦兵马俑作为秦文化的典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魅力中国的金字名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自1979年开放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1.6亿人次,其中包括23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同时,以秦兵马俑为代表的秦始皇陵出土文物已在49个国家和地区展出277次,逾5000万人观看。

九州共贯:实证统一多民族国家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早在先秦时期,“大一统”思想即已出现。公元前221年,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废分封而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量同衡、行同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秦朝,“大一统”思想从政治理念转化为政治实践。

秦统一后,从中央宫廷制陶作坊及各郡县调集了大批优秀工匠参与兵马俑制作,打破了传统的父传子、师传徒模式,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技艺的交流与融合。秦代实行“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在陶塑作品上戳印或刻划作坊负责工师的名字。目前已在陶俑身上发现陶工人名92个,他们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师,工师之下还有一批徒工。从陶文可知,陶工既有来自本土的工匠,也有来自战国时期六国的工匠。此外,从秦皇陵出土的砖瓦上也发现来源于各地的陶工名,包括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湖北、河北等地。

陶俑“千人千面”,每一个陶俑都根据身份进行了一定的个性塑造。从1974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已在秦兵马俑坑中发掘出土各类陶俑1800余件。从级别看,有身材健硕、沉稳刚健的高级军吏俑,有目光坚定、能征善战的中级军吏俑,还有英武干练、身先士卒的下级军吏俑和武艺高强、英勇无畏的武士俑。陶俑个性鲜明,制作精美,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从体貌面相观察,既有高大魁梧、面相憨厚的北方人,也有体型高挑、端庄秀丽的南方人;有“国”字形脸、孔武有力的中原人,有面颊圆润、体态俊美的江南人,还有高颧骨、络腮大胡的边疆壮汉,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体貌特征。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中出土了一千多枚半两钱,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因钱上有铭文“半两”而得名。秦统一后,废除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将黄金作为上币,将半两铜钱作为下币,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朝颁布《金布律》,严格管理钱币铸造和流通过程。在陕西、四川、山东、内蒙古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均有半两钱出土,说明统一后的货币“秦半两”当时已经在各地区流通使用。

权是测量物体重量的器具。秦统一后,为了在经济领域实现畅通便利,建立井然有序的经济秩序,秦始皇下令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并推行到全国。在秦始皇陵飤官遗址出土了三枚两诏铜权,均铸于秦二世时代。三枚权重量不一,其中一枚锈蚀严重,其余两枚分别重254.6克、256克,约为秦时的一斤。

内蒙古奈曼旗(燕国故地)、江苏盱眙(楚国故地)、山东邹城(齐国故地)、甘肃秦安(秦国故地)等地,都曾出土大量秦权,权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些遗物是秦统一度量衡的实物证据。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持续开展,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带领世人走进盛世强秦的历史画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辐射力持续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令人神往、催人奋进。

西藏青年报

↑ TOP


按日期搜索
12 2022
 
 
 
 

西藏青年报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