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将其提升至党和国家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予以审度。西藏边境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边疆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诸多挑战。而青少年处于“三观”的形成时期,能否做好青少年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后继有人的问题,因此加强西藏边境地区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工作,引导西藏边境地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做好边境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西藏边境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意蕴
西藏边境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民族分布等特点,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西藏边境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对维护我国安定统一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青少年是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能否做好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工作关乎着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在西藏边境地区,通过系统的意识形态教育,能够使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以及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激发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增强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这种认同感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上,更体现在对现代国家制度、社会发展道路以及国家核心价值的认同上。西藏边境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建设也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石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包含多元民族成分、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和命运共同体的集合体。在这一建设过程中,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措施,可以厚植西藏边境地区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使他们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维护者和推动者。
边境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境民族地区,首要的是固边稳边。牢牢树立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守护国土安全是第一责任。边境民族地区必须不断强化对国家的认同,守护好国家领土,把全力抓好边境安全工作作为建设好美丽家园的前提条件。西藏边境地区作为国家的西南门户,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藏边境地区青少年的意识形态状况就直接关系到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通过加强青少年意识形态建设,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促进他们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和共同进步,从而自觉抵制外部势力的渗透和破坏,筑牢边境地区的安全防线。
二、西藏边境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困境
西藏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易受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利用民族问题渗入西方文化价值,另外受到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民族和宗教消极影响问题凸显等因素的影响,加强西藏边境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挑战。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及其代理人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西藏边境地区青少年传播西方价值观、政治理念和文化观念。他们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文化交流活动等平台,试图在青少年中制造思想混乱,削弱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这种思想渗透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对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境内外敌对势力还常常利用西藏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制造事端,试图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他们通过散布虚假信息、歪曲历史事实、诋毁国家形象等手段,企图扰乱青少年的思想,达到其分裂的目的。这些势力往往以所谓的“民主”“自由”等为幌子,实则推行分裂国家的阴谋。
西藏边境地区的宗教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信仰层面的议题,它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信仰通过宗教组织和宗教礼俗渗透到日常生活、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家庭婚姻等各个领域,不得不考虑宗教广泛的社会影响。在西藏边境地区,较高的宗教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宗教问题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极易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其次,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西藏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但同时也存在着民族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影响民族关系。宗教与民族的复杂交织,对西藏边境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在西藏边境地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如何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三、优化西藏边境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优化西藏边境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战略任务,它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团结进步。针对这一任务,我们应从优化教育资源与提升教育质量、强化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教育两点出发,同时融入共青团的“思想引领、组织青年、服务青年”职能,以及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淡化宗教消极影响、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做贡献等多个维度,形成一套全面且有效的实践路径。
优化教育资源与提升教育质量是构建坚实意识形态基础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我们在资源配置上向西藏边境地区倾斜,确保教育设施完善、师资力量充足、教学内容丰富。通过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手段,打破地域限制,让西藏边境青少年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需要我们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确保他们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强化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教育是构建坚实意识形态基础的核心。民族团结教育不仅关乎文化的多元共生,更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通过教育引导,青少年应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与现实,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欣赏,促进心与心的交融,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国家认同教育应强化青少年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从而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最后,发挥思想引领、组织青年、服务青年职能是实现西藏边境地区青少年成长成才、淡化宗教消极影响、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关键。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青少年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引领方面,共青团应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少年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组织青年方面,共青团应建立健全青年组织体系,广泛联系和凝聚青少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服务青年方面,共青团应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和实际困难,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辅导、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
优化西藏青少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教育资源与质量的双重提升、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深刻强化以及共青团职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可以为西藏青少年意识形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与成才,为实现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