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zqnb.cn/Content/weixinlogo.png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规模日益扩大,传播速度显著提升,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成为了相关学界
http://www.xzqnb.cn/m/content/2024-10/25/002803.html
《汉文版》 《藏文版》

第08版:观察

浅析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

等待处理…

浅析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

作者 魏薇
2024年10月25日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规模日益扩大,传播速度显著提升,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成为了相关学界重点关注内容。基于此,本文重点阐述具体应对措施,其中涵盖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应用大数据技术以及建设平台信息过滤网等,旨在提升应对质量和效率。突发事件的谣言传播,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要结合现实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合理应对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尽可能地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同时,维护社会安定,为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

近年来,突发事件的谣言主要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给大众,这种高效的传播模式,致使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应对难度与日俱增,一旦应对不及时,效果不佳,就会引发群体性恐慌,还会持续性蔓延。为此,想要强化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应对效果,就要对传播规律展开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针对互联网信息特殊的传播规律,不断创新应对模式,升级应对机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实现理想的应对效果。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渠道有很多种,如新闻网站、自媒体等,本文将自媒体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细分为以下三种:

(一)信息接触期

从自媒体的角度出发,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第一阶段就是信息接触期,其主要是指少数用户将突发事件的内容,分享至其他用户,其他用户再进行转发和传播,这些用户在转发、分享信息的过程中,会对突发事件有大致了解。在这一阶段,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的传播速率正处于缓慢上升趋势,而群众对突发事件的了解也会呈现出偏差,这时群众处于情绪积累阶段,当情绪达到峰值,就会引发群体行为和大规模关注。

在信息接触期,突发事件的内容,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会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逐步传播给大众,这种传播形式的信息量十分大,并且呈现出了碎片化的特征,会引发用户强烈的好奇心。经过仔细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在信息接触期,突发事件的已经存在了潜在的舆情危机,权威媒体为降低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速度,会做出一系列制约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用户眼中则为捂住眼睛和堵住耳朵,部分用户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存在较大偏差,不满有关权威部门的解决方式,产生了质疑情绪,并将这种情绪进行蔓延和扩散,导致社会大众对突发事件关注度达到顶峰。自此,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也将进入第二阶段,即传播扩散期。

(二)传播扩散期

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在信息接触期时,舆情危机处于潜藏阶段,而在传播扩散期,舆情危机会全面爆发,因此也称该阶段为危机爆发期。在这一阶段,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会对突发事件,展开交织传播,在传播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大众与媒体、政府与媒体、大众与大众之间,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突发事件展开探讨,在探讨期间会产生诸多争论和分歧,这也是应对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难点之一。

在传播扩散期,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会呈现出信息重复、过剩以及真假难辨等特点。例如,相关部门在传播正确、真实信息的过程中受到障碍,出现了信息闭塞孤岛等情况,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导致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失控,但若在传播扩散期,政府部门和媒体,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将信息传播失控转变为可控,就会推动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进入传播回落期。

(三)传播回落期

随着政府部门和权威媒体的发声,大众会逐步对突发事件丧失关注的兴趣,这意味着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即将进入传播回落期。在这一阶段,信息的传播量会大幅度下降,这时政府、专家以及传统媒体,会对突发事件进行明确的报道,正面信息的增多,大众的质疑情绪会日渐消化。

一些不良媒体,为获取点击量,谋取利益,会将突发事件信息转化成庸俗信息、不良信息以及泛娱乐化信息等,这些信息也会步入传播回落期。为避免舆情危机二次爆发,需要对此类信息实施严格的管控,降低突发事件危机二次爆发的概率。

二、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应对措施

(一)综合应用大数据技术

想要实现对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有效应对,就要正确认识到大数据技术的作用,将大数据技术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展开数据处理、预警报告以及信息监测等,以此确保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可控。

在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过程中,需结合以下几点内容:

其一,信息监测。其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中的定向站点网页信息捕捉、社交网络信息抓取、RSS摘要获取以及全文搜索引擎等功能,对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实施系统的监测。例如,在应用社交网络信息抓取功能时,就可以将其爬虫程序以及API服务,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对互联网信息的全方位的捕捉和监测。在这种条件下应对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的不良传播,能够有效提升应对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其二,数据处理。自媒体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突发事件时,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极易误导大众,可以将数据处理技术与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进行整合,再利用数据提取、转换以及加载等技术,对大规模、高并发等特征的信息传播实施控制。

其三,预警支持。突发事件普遍具有易扩散、社会性、不稳定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利用预警报告,将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划分为四类,分别是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事故灾难事件。不同事件的影响程度、传播规律不同,因此还需结合行业、地区对突发事件的等级进行划分。基于预警报告下的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能够长期处于可控态势下,政府部门和媒体,能够及时明确地掌握信息传播的趋势、所处阶段以及整体概况等。此外,还需注意的是,要加大对MapRrduce分布式计算模型的研究,这种模型可以利用关键字、数据值等功能,为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提供更好地服务。

其四,信息报告。在处理突发事件引发的舆情危机时,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为进一步应对舆情危机提供科学的指导。信息报告涵盖了大量的内容,为保证报告的准确性,报告内容要具备真实客观、语言简洁明了、可靠精准等特征。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各类网络媒体融合到一起,将这一优势应用到信息报告中,能够实现动态管控,从而提升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应对水平和效果。

(二)构建平台信息过滤网

大数据技术为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应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各类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平台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构建相应的平台信息过滤网,一方面为自身的长效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为突发事件舆情危机的应对工作提供助力。

自媒体平台在建设平台信息过滤网的过程中,可结合以下搭建内容:

其一,后台准入规则。自媒体平台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征、内容以及方向,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后台准入规模。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准入门槛。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其建立了较高的准入规则,凡是有不良行为记录的企业、个人以及组织,一律不得进入。用户想要进入该平台,就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核考察,同时其还增加了警告、封号等功能,这对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二,动态监测。自媒体平台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多节点、周期性的特征,为实现有针对性地应对,需要对平台中的信息、数据,实施动态监测。特别是平台中粉丝基数庞大、流量高的大V用户,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引发社会舆论,要对其进行重点监测,一旦发现有人员存在传播不实信息的情况,必要时可将相关数据和信息,汇报至网监部门,以此制止不实信息的传播,降低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应对难度。

其三,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主流媒体的权威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公信力,自媒体平台要加强对传统媒体的沟通和协作,将与突发事件有关的重点信息进行整合,并及时传递给主流媒体。在有价值信息的支持下,传统媒体传播突发事件的信息时,能够保证传播的速度和深度,以此减少大众对突发事件的分歧和争端。

(三)媒体加强舆论引导

自媒体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时刻秉持积极应对,冷静客观的原则,引导大众以正确的角度和观点,看待突发事件。媒体的正确引导,对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应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自媒体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最大程度上提升大众辨别、判断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处理自然灾害的突发事件时,自媒体就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将与自然灾害风险有关的知识,进行普及,缓解大众的心理压力、减轻恐慌情绪。良好的舆论引导,是成功化解危机的关键手段,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措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自媒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实际出发,将造成突发事件的直接原因,背后的社会问题以及政府部门的处理方式,传递给大众,将谣言扼杀在萌芽中,通过主流舆论帮助政府发声,促使政府的以人为本的形象深入人心。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网络平台所具备的匿名性特征,使大众摆脱了社会角色,在发表言论的过程中,可能并不是针对突发事件本身,而是宣泄个人情绪,大量与本身角色不符的不良言论,充斥着网络平台。为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使大众建立良好的责任意识,明确自身所背负的责任。

法律赋予大众更多权利的同时,也需要其履行相关的义务,否则将面临严肃的处罚。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问责机制的建设力度,绝不姑息造谣、传谣者。通过完备的法律规章制度,约束大众的言行举止,避免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五)规范自媒体发布流程

在互联网时代,浏览量、点击率成为了自媒体平台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一些不良媒体,为扩大经济效益,故意隐瞒事件真实信息,将片面的信息传播给大众,导致大众对突发事件的认知不够全面,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大众与大众之间出现了对立等不良情况,最终使突发事件的舆论扩大,走向极端。

由于机制不健全,一些自媒体平台缺乏责任意识,加之内部监管力度不足,致使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失控,针对这种情况,有关监管部门要升级完善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内容片面、庸俗、泛娱乐化,标题偏激,故意煽动大众情绪的自媒体,进行实时监管,若发现其存在不良行为,要结合具体情况以及影响程度,给予其严厉的问责和处罚。

近年来,自媒体平台发展迅速,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渠道,促使信息的获取更加高效便捷,但这也给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应对造成了阻碍。自媒体是网络舆论发生的主要阵地。因此自媒体对突发事件的认识、评论、传播,对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监管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对自媒体发布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审核,逐步提升自媒体发布内容的规范性,推动自媒体行业长效健康发展,为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有效应对,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六)强化大众媒介素养

为保护用户的隐私,网络平台中的用户可以匿名发表个人的意见和建议。这种特殊的性质,使得网络平台成为大众宣泄情绪的出发口。由于网民的素质不一,加之网络平台对用户的束缚较小,一些网民发表的言论,极易煽动大众情绪。其中有大部分网民为青少年,这类网民对事物的认知不足,心智不成熟,缺少判断力,成为了突发事件中易被煽动的人员。这就需要学校做好网络素质教育,促使青少年深刻认识到科学合理应用网络平台的重要性,并且还要将传播不实信息的后果以及危害性传达到位,最大程度上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

在自媒体虚假不实报道日渐横行的环境下,社会大众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下转11版)(上接8版)

增强个人媒介素养。对谣言采取审视的态度,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在权威媒体未发表意见前,不发表过激言论。只有大众的媒介素养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才能够降低不良影响,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

现阶段,大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已经从表面,转变成了深层次关注,其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引发事件的直接原因,将更多的关注力放在了突发事件背后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大众对新闻报告的真实性和伦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众对媒体的不实报道,具有严重的抵触情绪,在发表言论时明显要更加理智。由此可见,大众的媒介素养正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主流媒体要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在政府部门、媒体以及大众的共同努力下,将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综上所述,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若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就会引发难以预计的后果,这不仅会造成群体恐慌,还会影响社会和谐发展,为此要根据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特点,不断调整和改进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危机的方案,政府、媒体平台以及大众,要在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为突发事件互联网信息的正确传播,有效传播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婷,周抒.浅析突发事件传播中媒体的舆论引导[J].新闻潮,2021(12):60-63.

[2]张丽.在突发事件传播中担起主流媒体的职责[J].声屏世界,2021(22):21-22.

[3]公静.突发事件传播中微信公众号的舆情监测研究[J].记者观察,2020(12):158-159.

[4]罗永攀.全媒体时代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传播的困局与破局[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1):153-155.

[5]陈亮,谢洪明.社交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应用与挑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7):96-99.

(作者系西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助理工程师)

西藏青年报

↑ TOP


按日期搜索
12 2022
 
 
 
 

西藏青年报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