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大学非编码核酸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员申恩志借助人工智能,开展非编码RNA(核糖核酸)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功能研究。
“人类基因组碱基对约有30亿个,高通量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在方法和计算量上都十分复杂,现在依靠人工智能,我们可以更快地找到答案。”申恩志介绍。
浪潮信息为西湖大学打造的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可有效满足多个学科领域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大规模科学计算的需求。“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不仅大幅提升科研效率和准确性,还革新了科研范式,让科学家们能够挑战更复杂的难题。
2024年,人工智能继续快速发展:文生视频大模型能够“模拟并重建”物理世界的复杂影像,多癌早筛技术可在上万病例中排查漏诊病例,高阶自动驾驶技术广泛落地,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均被授予人工智能领域学者……随着基础大模型加速迭代、人工智能创新型应用向实际场景扩展、安全治理从原则走向实践,人工智能前所未有地影响生产生活,给各行各业带来改变。
当申恩志尝试用人工智能解码“生命”,思谋科技正将大模型引入工业制造领域——在质检环节,通过大模型来理解和学习少量实际缺陷图片,就能描述生成真实的缺陷图像,提升质检效果。
在国网山东电力调控中心,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决策智能实验室开发、覆盖262座风电场和331座光伏电站的“八观”气象大模型正改变“看天吃饭”给绿电带来的“波动”。以大模型为底座,融合气象实况、雷达图像、卫星图像、开源地形等多源多模态数据,“八观”气象大模型对区域辐照度、风速、云量、2米温度等关键指标进行预测,精度明显提升。
应用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基础也不断夯实:基于华为昇思人工智能框架原创论文发表量超1700篇;全球开发者基于阿里“通义”开源模型二次开发衍生模型突破8万个;金山办公自研算力平台实现训练推理一体化,支撑高效弹性资源利用与模型开发;360集团研发的人工智能搜索产品凭借多模态、多模型、强交互技术特色,提高了信息获取和内容创造能力……
展望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趋势,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认为,大模型正向场景化、应用化、专业化、垂直化方向发展,模型的学习效果和泛化能力越来越好,将进一步促进应用生态繁荣。在浪潮信息董事长彭震看来,面向未来,要以应用为导向,积极推动硬件开放与软件开源,有效推动产业协同,打造算得快、算效高、绿色节能、简单易用的领先智算系统。
同时要看到,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着加剧数字鸿沟、泄露个人隐私、带来安全风险等挑战。能源消耗、可用训练数据的“紧缺”等难题,也引起更多关注。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范科峰表示,要通过更加广泛、更加紧密的协作与配合,推动人工智能治理走向深入,推动形成安全、可靠、可控、可用的人工智能健康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