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zqnb.cn/Content/weixinlogo.png
说到反内卷第一城,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天津这个地方,情况太复杂了。”此话怎讲呢?您啊,来一趟天津就知道了!踩高
http://www.xzqnb.cn/m/content/2025-07/11/003901.html
《汉文版》 《藏文版》

第12版:旅游

“反内卷第一城”的活力与温度

等待处理…

“反内卷第一城”的活力与温度

2025年07月11日

说到反内卷第一城,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天津这个地方,情况太复杂了。”此话怎讲呢?您啊,来一趟天津就知道了!

踩高跷的姐姐、脚动坐轮椅的大哥、开了倍速遛弯的母子、和站在银行门口看呆的我……这么说吧,来天津,这大街你就走吧,一走一个不吱声,干啥的都有,就是没好好走路的。天津人好似骨子里就有不拘于任何条条框框的性子,所有不合理出现在天津,那就没什么不对了。

您就好比说是这个溜冰吧,没冰在地上照样能溜。超市门口的摇摇车,上路也是见怪不怪。甚至还能看见真宝马。寂寞了,拉着雕像唠唠家常。疲惫了,候车厅也能泡泡脚。大爷骑着小车来医院,那都不叫稀奇。流动的羊肉串摊,城管也不能拿他怎么办。

天津这个地方有说法,连天津的小狗也没落下。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天津这个地方,确实三两句说不清楚,您自己来看吧,情况太复杂了。

大家总调侃天津人“嘴贫哏儿多”,可那些逗趣的段子背后,藏着的是这座城市的豁达与韧劲。“南有上海滩,北有天津卫”短短十个字,道尽了天津与上海南北辉映的辉煌过往。

这里曾是近代中国的“第一制造机”:诞生了全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第一条电报线、第一辆有轨电车……整整100个“第一”的纪录,让天津一度逼近北方经济中心的宝座。

同时,它也像一座“北方大门”,东临渤海,背靠京津冀,大运河与海河在此交汇。南来北往的货,进京出海的船,大多得从天津过,这种地理位置注定它成为北方的交通心脏。

大沽炮台的硝烟里,它扛过英法联军的铁蹄。八国联军的炮火下,它用海河的水与血守护国门。满街哥特式穹顶、罗马柱廊的洋楼,又默默诉说着租界时代的繁华。

放到如今,天津或许不是GDP最高或最时髦的北方城市,但这座城市的综合分依旧很高。交通、历史、工业、生活、教育医疗,样样不拉胯。就像天津人常说的:“咱这儿嘛都有,嘛都不怵。”

天津之眼是世界唯一一座跨河建筑,桥轮合一的摩天轮。这座巨大的摩天轮高达110米,48个晶莹剔透的球形轿厢均匀地悬挂在轮缘上,远远望去就像一串闪亮的水晶珠链。每个宽敞的轿厢能容纳8个人,大约需要28分钟完成一整圈的旋转,随着轿厢逐渐升高,视野越来越开阔。

当升至最高点时,方圆数十公里的城市风光、蜿蜒河流和远山轮廓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整个城市仿佛就在脚下。即便是不乘坐,在地面远观也能感受它对天津的“点睛之笔”。

白天时,蓝天衬着它简洁的轮廓,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它的钢架上和河面的波光融在一起,夜晚灯光亮起,它又变成一圈温暖的光环,倒映在水里,和城市的喧嚣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有人说它是天津的眼睛,但笔者倒觉得它更像一个老朋友,不用多说什么,只是默默陪着你看遍这座城市的晨昏与四季。

天津的瓷房子不算高大,却有种说不出的气派。瓷片层层叠叠,从屋檐到墙角,连栏杆都不放过,风一吹过,瓷片轻轻响。阳光照在那些碎瓷片上,一闪一闪的,像是她年轻时攒下的宝贝,如今都贴在墙上给人看。

走近,那些瓷片拼成的图案,有花有鸟,每一片都带着岁月的温度。总觉得它不像个房子,倒像是一件瓷器,不是摆在玻璃柜里精致的样子,而是老百姓家里用了大半辈子却越用越亮堂的模样。

但事实上,这些古董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朝的各个历史阶段,有些甚至是国家一级文物,费用根本不可计量,因为单单一个卫生间就价值一个亿。

西开教堂静静地立在街角,红砖墙衬着蓝天,像一幅褪了色的老照片温暖又庄重。教堂的尖塔伸向天空,既不张扬也不怯懦,只是稳稳地托着十字架,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

走进,穹顶高阔,不自觉屏住了呼吸,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风雨里的坚持和平凡中的神圣。它就在那,不声不响,却让匆忙的城市有了片刻的温柔。

如果把天津比作成一位绅士,那么五大道便是他西装领口那枚复古的胸针。它位于中国天津市和平区,是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五条街道的统称,这里汇聚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欧式风貌建筑群,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苑”。

街道两侧矗立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各国风格的洋楼、别墅,红砖墙、铁艺栏杆、拱形门窗间藏着历史的厚重与优雅。

曾经的租界区,如今成为天津最具人文气息的地标之一。阳光斜斜地爬上鹅卵石小径,遛狗的老人与骑单车的少年在梧桐影里交错,漫步其间,仿佛穿越回民国时代的繁华与静谧。傍晚,路灯将雕花门廊的影子拉长,咖啡香混着丁香花的味道,把喧嚣挡在时光之外。

天津的美食,可能不像成都、广州那样名声在外,但这里藏着让人惦记的烟火味道。

天津人懂吃、会吃,街头巷尾的老味儿,随便拎出一样都能讲出故事来。清晨的巷口,油锅滋啦作响,刚出锅的卷圈金黄酥脆,豆皮裹着豆芽、香干、红粉皮,腐乳汁一浇,趁热咬下去,满嘴香得让人摇头晃脑,老天津人说“给肉都不换”,真不是夸张。

端着碗锅巴菜的哥哥姐姐慢悠悠溜达,绿豆煎饼切成条,浇上卤子,再淋一层芝麻酱、腐乳汁,撒点辣椒油,热乎乎地吸溜一口,舒坦得眉毛都要飞起来。

喝面茶可得讲究手法,捧着碗转圈嘬,每一口都得裹上厚厚的糜子面和芝麻酱,稠乎乎、香喷喷,喝完了碗底都得刮干净。

要是路过古文化街,耳朵眼炸糕的香味能勾住你的脚。糯米皮炸得鼓鼓的,咬开就是滚烫的豆沙馅,这可是传承了百年的老手艺。

临走别忘了带盒杨村糕干,雪白的米糕透着淡淡甜香,家里老人最爱这口绵软。至于伴手礼,十八街麻花早成了天津招牌,酥脆里藏着核桃、青红丝,一咬嘎嘣响。

要是正经下馆子,八大碗的席面、罾蹦鲤鱼的糖醋汁、八珍豆腐的鲜嫩滑爽,还有夏天必吃的捞面,黄瓜丝、豆角码、糖醋面筋堆成小山,拌上三合油,能吃出满汉全席的架势。

在天津,吃从来不是凑合的事。从早点摊到夜宵铺,从胡同小吃到宴席大菜,天津人总能把寻常食材琢磨出别样滋味。

这里没有北京的紧张,也不像其他北方城市那么粗犷,市井但不土气,热闹却不浮躁。漫步在这座文化名城你会明白,这里的活力从未消退,只是化作了茶馆里的醒木声、煎饼馃子摊的热气、摩天轮转动的光影。

(环球旅行)

西藏青年报

↑ TOP


按日期搜索
12 2022
 
 
 
 

西藏青年报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