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zqnb.cn/Content/weixinlogo.png
当贡嘎机场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雪域高原的第一缕晨光,身着藏装的工作人员正用流利的普通话指引旅客,电子屏上滚动显示着航班信息。
http://www.xzqnb.cn/m/content/2025-08/01/003975.html
《汉文版》 《藏文版》

第01版:时事

2025年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奔赴岗位

西部计划志愿者跨越千山的青春之歌

从海疆到陆疆:澳门青年八次进藏述说西藏发展变化

等待处理…

从海疆到陆疆:澳门青年八次进藏述说西藏发展变化

本报记者 邢梦雨
2025年08月01日

当贡嘎机场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雪域高原的第一缕晨光,身着藏装的工作人员正用流利的普通话指引旅客,电子屏上滚动显示着航班信息。2025年初夏,澳门青年梁炳超第八次踏上西藏的土地。“十二年前第一次来,这里的候机厅还带着高原的质朴;现在通关时,工作人员看到我的回乡证会笑着说‘澳门的朋友又来啦’ ,这种亲切感,是雪域给我的第一份礼物。”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位从祖国海疆走来的澳门青年,用八次进藏的足迹,串联起一部属于他的“西藏变迁记”。

八次进藏:跨越山海的情缘

2013年3月的滇藏公路上,时年20多岁的梁炳超和几个年轻人站在寒风里拦车。“起初只是和朋友们一起在丽江旅游,他们说云南和西藏是邻居呀,我们顺道过去看看吧。就是这样一个临时起意,从丽江到拉萨,我们拦了11天车,最后看到‘幸福拉萨欢迎你’的路牌时,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这段被他称作“青春冒险”的旅程,是他与西藏的第一次相遇。

此后十二年,梁炳超的足迹遍布高原:在珠峰东坡徒步时,曾因无信号与外界失联;在扎耶巴寺惊叹“洞寺合一”的古老建筑和藏族人民的智慧;在巴松措看碧绿湖水倒映青山,听当地人讲述错高村从“松香袅袅”到“旅游兴旺”的变迁;在鲁朗知青点触摸旧农具,感受援藏前辈“把异乡当家乡”的赤诚。

户外运动是他与西藏深度对话的方式。2017年,他和澳门朋友从丽江骑行进藏,“爬坡时看到大货车像火柴盒在山间移动,突然就懂了什么叫‘ 挑战极限’。”雨淋透全身、刹车冻到失灵时,客栈老板娘一句“来啦”让他当场落泪;十余年来,高原徒步是梁炳超最钟爱的户外项目,“在徒步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阔与生命的活力,也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坚定与方向。看到徒步路上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我知道西藏的户外正在‘热’起来。”

八次进藏,变化藏在细节里。“早年去珠峰东坡徒步,全程靠卫星电话;现在经常能看到徒友用手机在路边直播了。”他翻出朋友圈里2015年的照片:泥泞的山路旁,牧民的帐篷孤零零立着;而2023年的照片里,同一片区域已有了太阳能路灯,“这不仅是路好走了,是国家把‘普惠’刻进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

更让他触动的是人的变化。“第一次来,藏族同胞会好奇地问‘澳门是不是很远’;现在他们会聊大湾区的发展,会说‘想去澳门看海’。”

高原变迁:从11天搭车到4小时高铁

“西藏的交通,就是西藏发展的‘晴雨表’。”梁炳超的八次进藏,串联起一部西藏交通发展史。

2013年,他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藏:从丽江搭车,11 天里靠陌生人的善意穿越滇藏线。“国道上的司机师傅看到我们竖起拇指示意,好心的会摇下车窗说‘上来吧’。”2015年,他体验了56小时的硬座火车,“从广州到拉萨,车厢里像个小社会,藏族阿妈给我塞糌粑,学生们聊高考,我第一次觉得‘祖国真大’。”

2017年骑行318国道时,通麦天险给他上了深刻一课。“当时还没通大桥,堵车是常事,师傅说‘堵三五十天不稀奇’。”而如今再走这段路,“新318平坦得像在平原骑行,通麦大桥横跨怒江,再也不怕塌方了。”他记得骑行时最震撼的,是看到筑路工人在悬崖上作业,“他们说‘路是拿命换的’,现在走在这条路上,每一米都觉得珍贵。”

2021年拉林铁路的开通,让他直呼“不可思议”。“从林芝到拉萨,软卧里的乘客聊着天、拍着照,4小时就到了。”他在朋友圈写:“以前觉得进藏是‘探险’,现在更像‘回家’——路通了,心就不远了。”

通关手续的简化更显温暖。“早年要办‘入藏函’,每个县城都得报备;现在凭回乡证就能走,民警看到我会说‘又来啦’,那种被熟悉的感觉,比什么都珍贵。”2024年从深圳直飞林芝,“清早出发,落地就能看到日照金山,这种便捷,是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

西藏情怀:从过客到“半个藏地人”

“除了澳门和家乡,西藏是我最牵挂的地方。”,八次进藏,梁炳超和西藏的缘分早已超越“游客”二字。

他会在地震新闻里揪心西藏的安危,“看到318国道上救援车辆疾驰,就想起自己曾在这条路上被帮助过”;会特意走访西藏的村落,看村民生活从“解放前的悲惨”到“现在的富足”,“听到群众们说‘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这话里的真诚,比巴松措的湖水还清澈。”

在米林市南伊沟琼林红色小牧屋,他第一次深入了解珞巴人民与驻地部队世世代代守土固边的故事,“听到当地军民说‘红旗终将飘扬在每一寸国土’,我眼眶发热。澳门回归了,我们都盼着藏南地区早日回家。”

他是藏澳青年交流的“桥梁”。2023年,他见证澳门青年智库与西藏自治区青联签署合作协议,“藏澳青年一年两聚,在澳门渔人码头看林芝非遗展演,在拉萨八廓街听澳门故事,这种情谊,越聊越深。”今年1月,林芝十项非遗项目登陆澳门,“唐卡的笔触、工布民歌的调子,让澳门朋友知道‘西藏不只有雪山’。”

在他看来,民族团结从不是抽象的词。“是我教藏族青年用粤语说‘多谢’,是他们教我跳锅庄;是看到西藏大学的学生用藏文写‘我爱中国’,是澳门青年说‘想去西藏支教’。”

谈及未来,梁炳超有两个愿望:一是带更多澳门青年进藏,“亲眼看看才知道,网络上的偏见多可笑”;二是推动西藏户外产业发展,“让更多人在安全的前提下,感受珠峰的壮美、冰瀑的奇幻。”

“点赞西藏60年,变化的不只是路和楼,更是人心。”站在拉萨河畔,梁炳超望着远处飘扬的五星红旗,“从海疆到陆疆,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西藏的明天,会和我们澳门一样,越来越好。”

西藏青年报

↑ TOP


按日期搜索
12 2022
 
 
 
 

西藏青年报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