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芒普乡重建工地,塔吊的长臂划破雪域高原的晨雾,李静踩着露水检查尚未封顶的民房。她扶了扶滑到鼻尖的眼镜,手指敲了敲刚砌好的墙:“师傅,这砂浆配比再匀点,过冬得结实!”房下,藏族阿妈捧着酥油茶仰头喊:“李书记,下来喝口茶暖身子哟!”她笑着摆摆手,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等我看完这排房梁就来!”
震中逆行:基层干部的“舍”与“守”
芒普乡位于日喀则市拉孜县,是离定日县震区最近的一个乡。
2025年1月7日,芒普乡政府宿舍楼的剧烈晃动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当时整栋楼像被巨手摇晃,墙皮簌簌往下掉。”李静回忆起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语气里仍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作为拉孜县芒普乡党委书记,她此刻的身份不是需要定期复查甲状腺癌的病人,而是芒普乡群众的“主心骨”。
震后第一个小时,李静成了全乡最忙碌的人。身高不足一米六的李静,一边安抚着抖着肩膀哭的年轻同事,一边用紧张得发僵的手拨通各村电话:“先查人员伤亡,马上组织群众转移到开阔地!”当得知部分村庄救灾帐篷短缺时,她立刻动员群众拿出家中“过林卡”的帐篷,“哪怕是旧帐篷、单帐篷,今晚也得让老人孩子有地方落脚”。那个夜晚,她踩着碎石路挨家挨户查看安置情况,月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而李静口袋里还揣着上海医院的复查预约单。那是她提前2个月抢来的号——甲状腺全切术后的定期复查对她而言至关重要,但夜晚余震传来时,她在安置点的帐篷外取消了预约。“这个号其实挺难抢的,但是群众都等着咱们政府的安排,这时候哪能想着自己?我身后是同胞!”
1月10日,各大媒体在芒普乡中心小学安置点遇到她时,她正被电话“包围”白色围巾胡乱塞在脑后,迷彩大衣外裹着厚围裙,20通电话里,7通在协调板房场地:“次卓玛,找块能放下所有户的空地,要安全!需要平地机就报给我!”挂了电话,她抹了把脸上的汗说:“集中住方便通电送物资,得让大伙暖乎乎过年。”
当时,最让李静放心不下的是门琼自然村的两名牧民。河水上涨阻断道路,他们还在山上守着牦牛。“我们背物资上去!”两名青年自告奋勇时,李静已拨通电话调帐篷:“多带棉衣、米面油。他们有炊具,别给泡面,天冷扛不住!”她的汉语里混着藏语的鼓励,让在场群众红了眼眶。
在芒普乡,像李静这样的干部还有很多。刚给家里人报平安就投入工作,把孩子从身边送走的同志抹掉眼泪就奔赴一线。地震发生后,在外休假的干部连夜返岗,8号晚上全乡干部到岗率100%。“不是我一个人在扛,”李静总说,“我们乡的干部,汉族也好,藏族也好,男同志也好,女同志也好,关键时刻没一个掉链子的。”正是这样一群人,在地震后的芒普乡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重建进行时:从废墟到家园的“筑”与“盼”
5月的芒普乡,重建工地的叮当声取代了地震的嗡鸣。李静的身影从安置点挪到了工地上,口袋里的药换成了施工进度表。“这边来个人帮我搭把手。”四川籍建筑师傅王强正带着藏族徒弟米玛绑扎钢筋,一台台高耸的塔吊缓缓转动着长臂,精准地将一捆捆钢筋、一块块预制板吊送至指定位置。“李书记天天来盯质量,说这是群众的‘安心房’,可不能马虎。”王强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远处的雪山和油菜花田,“你看这地方多好,建好房子,大伙儿就能踏踏实实过日子了。”
芒普乡此次灾后重建涉及585户群众,3800余人的居住问题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为了让群众在入冬前住进新房,施工队采取“三班倒”模式,本地藏族群众与内地师傅组成了特殊的“建设联盟”。拉孜县住建局的技术人员定期下乡巡检,带着专业仪器检查钢筋间距、混凝土强度;乡里的干部们则当起了“联络员”,一边协调建材运输,一边调解群众诉求。“房子的大小怎么跟以前自己建的房子不一样?”李静耐心讲解,“房子的大小是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决定的,不用担心,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充分考虑到了大家的居住需求。”
在重建工地上,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藏族阿妈带着其他妇女给工人送酥油茶和热水,她们的丈夫正在给新房砌墙。“地震后我们住帐篷和板房,现在能亲手盖自己的房子,心里热乎乎的。”嘎玛旺堆的脸上沾着灰,眼里却闪着光。他家的旧房子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如今新房不仅面积扩大了,还配套了基础家具和防盗钢门。像嘎玛旺堆这样参与重建的本地群众有300多人,他们既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不仅有务工收入,还能亲眼看着家园一点点成形。
重建不仅是盖房子,更是在重塑生活。芒普乡党委政府联合施工方,优先吸纳因照顾老人孩子无法外出务工的群众当小工。在达龙村,36岁的次仁曲宗在马路边的空草地上开了一家简易小茶馆,她说:“老公在前头当小工,我在家门口卖甜茶,看着新房盖起来,真好啊。”乡里还组织了技能培训,让群众跟着内地师傅学砌墙、铺砖,“现在学门手艺,以后日子更有奔头”成了大家的共识。
随着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配套设施也在同步推进。乡里协调资金修复了被震坏的水塘水渠,确保春播灌溉不受影响;电力部门加班加点架设线路,保证新房通电。这些变化,让群众对未来充满期待。在油菜花田里晒太阳的巴桑爷爷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共产党好!共产党好!我们会越来越好!”
新生的力量:政策沃土上的“长”与“望”
2025年7月,定日6.8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统规统建项目(拉孜县)首批83栋民房单体在开工后40天内全部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为项目后续装饰装修、配套设施建设及整体交付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筑墙面上的标语“喜迎60大庆,建设美丽家园”格外醒目。李静指着远处的防洪堤说:“这几年县里给我们的支持可不少,光防洪堤就修了9公里,不然这次地震后的雨水天,群众更危险。”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政策的阳光始终照耀着这片土地,而灾后重建,更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在芒普乡,粮食增产是群众最直观的幸福。乡里推广的“喜马拉雅23”青稞品种,在海拔4500米的公琼村创下亩产600多斤的纪录。“以前种本地品种,亩产最多400斤,现在收成都能装满粮仓。”种粮大户旦增贡嘎算了笔账,“今年扩大种植面积,加上参与重建的务工收入,年底能买辆新拖拉机。”除了青稞,乡里还搞起了黄牛改良、牦牛杂交,杂交后的牛犊长得快、肉质好,每头能多卖2000多元。这些看得见的实惠,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什么都别管,相信咱们共产党就对了!” 旦增贡嘎拍着胸脯说。
基础设施的改善,让芒普乡焕发新颜。村里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晚的村道;新建的农村幸福院里,老人们在晒太阳、下棋;文化广场上,孩子们放学后会来打篮球。“以前下雨出门一脚泥,现在干干净净的,晚上还能跳锅庄。”村民白玛说。这些变化,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投入——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乡村振兴衔接,芒普乡的村容村貌一年一个样。
更珍贵的是精神面貌的改变。地震后,群众从“等靠要”变成了“主动干”。在重建工地上,大家比着干、抢着干;在青稞地里,年轻人跟着技术员学科学种植;在外务工的村民,也纷纷把技术和经验带回来。“国家像宠孩子一样护着咱们西藏,只要大伙肯干,日子一定越过越好。”这是群众说得最多的话。李静说:“群众的心气起来了,这比盖多少新房都重要。”
随着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临近,芒普乡有了新的期盼。李静和干部们定下目标:大庆前让部分群众搬入新房,10月底前完成所有民房重建任务。工地上的进度牌每天都在更新,工人师傅们主动加班加点,“能让群众在大庆时住进新房,再累也值!”乡里还计划在新房集中区搞个“庆祝活动”,让各族群众一起跳锅庄、唱赞歌,“用新房作背景,拍张全家福,给60大庆送份礼”。
故事还在继续,终将越来越好
抖音上,李静被媒体采访的视频被点赞4000多次:李静在安置点前泪光闪闪地感谢爱心人士,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华丽的辞藻。评论区里,网友和群众的留言朴实又滚烫:“书记的围裙比哈达还亲”“这才是基层干部该有的模样,所做的一切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芒普乡的新房工地旁,有一棵历经地震却依然挺立的古树。李静说:“扎根越深,越能扛住风雨。”
西藏自治区成立的60年,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发展,从封闭保守到开放进步,变化的是生活条件,不变的是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芒普乡,李静和同事们的奉献,外地建筑师傅和当地群众的勤劳,都在诠释着老西藏“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真谛。当第一批群众搬入新房,当青稞在田间丰收,当孩子们在新广场上欢笑,这些画面便是献给60大庆最好的礼物。
芒普乡的故事还在继续,李静的复查终究会去,但她心里的“责任清单”永远排在“个人得失”前;群众的新房会越盖越好,日子会越过越甜。这片曾经遭受灾害撕裂,却又被党的光辉亲吻的土地,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