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zqnb.cn/Content/weixinlogo.png
“世界茶看中国,中国茶看四川。”四川是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3000年前。“
http://www.xzqnb.cn/m/content/2025-09/12/004164.html
《汉文版》 《藏文版》

第05版:文化

全区各族各界青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在西藏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拉萨举行

这是一部可以“泡着喝”的典籍

藏西北区域文化旅游推广联盟联席会暨文旅推介会在那曲举办

等待处理…

这是一部可以“泡着喝”的典籍

作者 边钰
2025年09月12日

“世界茶看中国,中国茶看四川。”四川是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3000年前。“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四川的茶文化,可谓说不完、道不尽。

“一叶”飘散在巴蜀的市井烟火里,“一页”浸润在文明书卷中。四川的茶文化里,少不了典籍的增色。在四川省图书馆,就有这样一部典籍,它承载着茶的源流与品格,为巴蜀茶文化勾勒重彩底色,可谓举世罕有。它,就是《茶经》。

《茶经》系“茶圣”陆羽撰写

明末清初,知名篆刻家、书画家程邃收藏了一本宋刻百川学海本《茶经》,爱不释手,并在书中小心翼翼地留下了自己的钤印。

如今,翻开泛黄的书页,钤印依旧红润不变。此书最终入藏四川省图书馆,成为众多镇馆之宝中的一个,并现身央视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引发世人惊叹。

一部薄薄的茶书,为何如此引人关注?

《茶经》是唐代“茶圣”陆羽撰写,也是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书中记载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法及用具,是中国茶学的奠基之作,被 誉 为“ 茶 叶 百 科 全书”。《茶经》开启了茶文化时代。自此,茶的农学与科学内涵虽不断演进、日益丰富,但《茶经》所奠定的人文精神,却从未因时光褪色。《茶经》所提出的“精行俭德”,至今为人所推崇。

四川省图书馆收藏的这部《茶经》,是宋刻百川学海本,也是现存最早的《茶经》版本之一,价值非比寻常。回溯历史,《茶经》流传的版本繁多。北宋时便有毕氏、王氏、张氏及家传本等版本。彼时,茶韵书香,流转人间,可谓盛极一时。然而,历史风云吹乱了书页,也消散了墨韵。如今,南宋以前的版本难觅其踪,唯有一声叹息,道尽遗憾。万幸宋刻百川学海本《茶经》墨香犹存,让今人能有机会一睹其芳容。

名人钤印与《茶经》相映成趣

如果只有版本价值,这部《茶经》或许还不足够动人。书页里散落的钤印,用深厚的人文韵味,让《茶经》多了几分活色生香。此书曾为程邃、金农、张大千等艺术大师以及藏书名家唐岳所珍藏,书页间留有的名人钤印,赏心悦目,韵味绵长。

明末清初的程邃与清代金农,皆以书画篆刻闻名,亦好收藏;唐岳一生聚书,其藏书在身后流散,其中《茶经》一件,后归张大千所有,最终由华阳陈迹得藏。

如今,轻轻展开这部古籍,一枚枚朱红钤印映入眼帘,或典雅庄重,或别致生动,或小巧可爱。印与书相映成趣,人文荟萃的收藏往事扑面而来,向世人揭示着流传次序,堪称流传有序的珍本。

《茶经》凸显川茶的历史地位

《茶经》是中国茶文化历史上最重要的古籍之一,它的影响不止于中国,早在古时,就走出国门。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以及近代以来在东南亚等地盛行的茶文化,或多或少都受到《茶经》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茶经》也可谓是“出海”文化偶像,圈粉海外。《茶经》另一重要作用还在于定名。古代茶有“荼”“槚(jiǎ)”“茗”“荈(chuǎn)”等多种叫法,直到陆羽的《茶经》出现,“茶”这一称呼才被确定下来。

《茶经》里,也留下了不少川茶故事,凸显了川茶的历史地位。比如里面写道:“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彭州茶是当之无愧的“川茶冠军”。《茶经》还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其中的“巴山峡川”就是指四川、重庆、湖北等边境山地。

然而,这样一本典籍,也少不了历经岁月风霜。四川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回忆,他们发现这本书时,书本破损严重,虫蛀等现象触目惊心。为了让古籍重焕新生,修复师特意用从浙江孤山上捡来的栎树果壳熬水、染纸和精心修补,以便纸张颜色一致。一番巧思,才让其重焕青春。

然而,珍本藏于书阁,不能为更多人所阅,始终是种遗憾。2018年,四川省图书馆以宋刻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仿真再造了一批《茶经》,被抢购一空。2023年,四川省图书馆决定再一次再造《茶经》,让其走入寻常百姓家,走到更多读者身边。2025年4月,新版《茶经》再造本上市。

西藏青年报

↑ TOP


按日期搜索
12 2022
 
 
 
 

西藏青年报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