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zqnb.cn/Content/weixinlogo.png
女孩们合唱《在那东山顶上》。本报记者 央宗 摄清晨六点半,校园里的晨雾还未散尽,女生宿舍的103 室和104室已经亮起灯光。西藏大
http://www.xzqnb.cn/m/content/2025-10/03/004254.html
《汉文版》 《藏文版》

第04版:青春

百万点赞之后,她们期待用歌声传播民族文化

大学生创业者格朗: “家乡给了我创业的舞台和机会”

等待处理…

百万点赞之后,她们期待用歌声传播民族文化

本报记者 央宗 邢梦雨
2025年10月03日

女孩们合唱《在那东山顶上》。本报记者 央宗 摄

清晨六点半,校园里的晨雾还未散尽,女生宿舍的103 室和104室已经亮起灯光。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的贡措卓玛、布姆、白玛卓玛、扎西拉措、宗吉五人收好背包,正准备前往学校植物园练声……

今年9月,西藏大学新生军训期间,五名藏族女孩在宿舍合唱的《天路》意外走红网络,视频点赞量迅速突破百万,7.6万的评论也是搞笑又暖心。

“好喜欢这种纯粹的歌声。”

“代入感太强,我已经在吃草了。”

“一开口就知道是离天最近的省份。”

“对我们来说是歌,对她们来说是真的把铁路修到了家乡。”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伴奏,她们清澈的嗓音、饱满的情感,像高原的风一样吹进网友心里。

……

《天路》:张口就来的肌肉记忆

谈及选择《天路》的原因,五人异口同声地提到了“熟悉”与“共鸣”。“这首歌在我们家乡人人都会,逢年过节、村里的文艺活动必有这首歌,连我爷爷都能哼两句。”来自那曲市巴青县的布姆说。《天路》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承载着家乡的变化——“小时候听老人说,以前去拉萨来回就是好几天,2006年铁路通车,几个小时就能到拉萨。这首歌里有我们对家乡发展的骄傲。”

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女孩们有自己的坚持。20岁的贡措卓玛作为账号的持有者,她认为民族音乐的核心是“真实的情感”:“我们唱歌时,没想过技巧,就是把对家乡的爱、对草原的感情唱出来。就像放牧时跟母亲一起随意唱起的山歌,不用刻意练声,张口就是最自然的调子,因为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同县的扎西拉措补充道:“民族音乐不是‘小众的标签’,它是我们的根。不管走多远,听到这样的旋律,就知道自己来自哪里。”

走红:惊喜之外,初心未改

视频走红的那天晚上,五人的手机被消息“轰炸”——家人、朋友发来截图,网友的评论刷屏,多家媒体发私信想要转载。“一开始特别激动,觉得‘哇,这么多人喜欢我们的歌’!”白玛卓玛笑着说,“但冷静下来后,我们还是觉得,自己只是普通的学生,唱歌是因为喜欢,不是为了走红。”

面对网络上的关注,她们始终保持着清醒。“视频的点赞量现在有100多万,粉丝数量从80人,一夜之间涨到1万多。有网友说‘泼天流量’来了,但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小插曲。”账号的另一位运营者扎西拉措说。军训结束后,她们很快回归了正常的学习节奏,每天早起练声、上专业课,“我们来艺术学院,就是想学真本事,把民族音乐和专业知识结合,比如用更现代的方式改编藏族民歌,传唱度高了,民族音乐会走得更远。”

这种“初心”也体现在她们对账号后续运营的定位上,“我们现在的精力应该放在学习上,账号还是会延续原来的风格——分享音乐、分享生活。”贡措卓玛说。

大学:期待在艺术里“扎根生长”

作为大一新生,五人对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

“以前在县里,只能在高中学校里跟着音乐老师学唱歌,现在能在艺术学院系统学习乐理、声乐技巧,太开心了!”来自岗巴县的宗吉眼里闪着光。

相比宗吉的激动,比她大一岁的布姆显得淡定许多。“民族乐是我们的舒适区,我想再学点其他类型的音乐来丰富自己的‘曲库’。将来走出舒适区,带着更‘潮’的民族乐去更大的舞台。”

谈及大学生活,腼腆的扎西拉措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多交朋友,改掉我这个‘沉默’的‘坏习惯’。大学是新的开始,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贡措卓玛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定下了“小目标”:“不能懈怠!我要把专业知识学透,参加各种音乐活动来提升实力。争取自己运营的账号四年内涨粉十万,将来用账号的影响力带动更多人传播民族文化。”

不同于其他四位的个人追梦,从林芝市波密县来的白玛卓玛则带着舅舅的“音乐梦”来到了西藏大学,“我因为家庭原因,一直是舅舅照顾我。他很爱唱歌,我会的很多藏歌都是舅舅教我的,他为了一大家子的生活,变成了‘打工人’,我希望把大学四年过成八年,用双倍的努力成为舅舅期望的‘音乐人’。”

对于未来,五人约定:“不管以后走什么路,都不会放弃民族音乐。希望毕业的时候,我们能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到家乡演出,让更多孩子喜欢上民族艺术。”

改变:多了关注,多了责任

意外的走红确实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现在校园里有人会认出我们,”宗吉笑着说,“但我们还是我们。”更大的变化是,她们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突然有了一个向更多人展示藏族音乐之美的平台,”布姆说,“这是一种责任。”

“有个江苏的网友给我们留言,说因为听了我们的歌,想去西藏看看,想了解藏族文化。”贡措卓玛说,“那时候突然觉得,我们的歌声好像真的能做些什么——不是为了自己出名,而是能让更多人关注民族文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不过,生活的底色依然简单。她们还是会一起去食堂吃藏面,周末在宿舍为了作业而“头疼”,偶尔和家人视频报平安。“最大的改变,可能是更坚定了‘用歌声传递文化’的想法。”扎西拉措说。

在西藏大学的河畔绿荫树下,五人合唱了一段《在那东山顶上》,嗓音依旧清澈,情感依旧真挚。正如她们所说,走红只是一段小插曲,真正的“天路”,是她们对民族艺术的追求,是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也是未来带着歌声走向更远地方的每一步。而这条路上,最珍贵的,始终是那份未改的初心。

西藏青年报

↑ TOP


按日期搜索
12 2022
 
 
 
 

西藏青年报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