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zqnb.cn/Content/weixinlogo.png
【摘要】进入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智能传播作为重要的应用模式,为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和演进提供了体系化
http://www.xzqnb.cn/m/content/2025-10/03/004261.html
《汉文版》 《藏文版》

第08版:观察

基于智能传播的政务新媒体演进路径研究

等待处理…

基于智能传播的政务新媒体演进路径研究

本报记者 汪旭梅 邢梦雨
2025年10月03日

【摘要】进入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智能传播作为重要的应用模式,为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和演进提供了体系化支持,在政务服务、内容生产、信息发布、舆情管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立足于政务新媒体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其在数据鲁棒性、组织管理、制度监管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在智能传播框架下政务新媒体的演进路径,即依赖人工智能的最新技术成果,建立联合智能媒体平台、创新智能管理模式和打造法规监管联动机制,为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智能传播;政务新媒体;演进路径;人工智能

1 引言

随着deepseek、通义千问等AI技术不断进展,传统意义上基于“人”的节点化信息传播模式,逐步转变为基于“人机”的融合化信息传播架构,智能传播作为该架构的核心基础,起到了承载和驱动的双重作用。政务新媒体经历了网络化时代、数据化时代后,目前已经迈入到智能传播时代,其更新和发展虽然面临着不少困境,但也拥有更多机遇。

基于新技术构建的全新智能传播系统,将一对多、单线程式的传统传媒格局推向大模型支撑的新一代传媒体系,使得政务新媒体的多层级布局、数据化资源以及治理模式均呈现出多维化趋势,在公共服务、公众引导、信息传播等层面取得了突出的建设效益。但在实践上,政务新媒体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公共服务力度不足、横纵数据交互不畅、发布内容品质不高、运营维护手段欠缺等,在社会治理功能发挥上仍然具有更多的升级空间。将政务新媒体演进置于智能传播的总体框架之间,利用新架构、新技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优化政民互动、辅助政务决策等方面,是赋能政务新媒体发展、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2 智能传播框架下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作为智慧媒体生态中的关键部分,政务新媒体的发展与智能传播息息相关,其应用场景也向多模态、多样化方向转变,在内容生成、舆情管控、交互界面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2.1 内容生成上趋向人机结合

传统的政务新媒体内容制作与生成主要依靠信息化工具,其本质还是工业化生产模式,人作为主导者去运用工具进行创作,整个生产过程始终围绕着“人”这一要素展开。近年来,智能化手段的诞生使得“人”能够从繁琐的生产流程中脱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政务新媒体创作者与智能体之间的角色定位。例如,大量的视频素材可以通过大模型进行快速制作,视频内容与应用场景也能做到基本对应,极大提高了内容生产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大模型在进行内容创作时,创作主线和叙事框架需要人工干预,难以自主生成创意型产品,最终仍需要创作者介入并主导产品的落地形态。

2.2 舆情管控上趋向算法驱动

智能传播的核心动力是模型算法。在舆论引导、舆情分析与处置等应用中,新的智能化算法逻辑成为政务新媒体的操作“主心骨”,能够提供各项关键的指标和辅助决策建议。政务新媒体在智能化算法的协助下,对社区网络中的各类话语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千头万绪中理出清晰的脉络,十分有利于舆情的实时应对与处置。例如,“智慧龙华”在充分整合现有数据资源的基础上,与大模型公司开展合作,对Cyberspace中的多类数据信息进行梳理,实时提取公众关注热点词,深度探究民意动向和舆论走向。

2.3 交互界面上趋向于虚拟现实

政务新媒体的交互界面,既是公共服务和公众意见的接口,也是政务形象和服务品质的集中体现。在交互界面的构建上,智能化虚拟现实无疑是一项十分值得利用的新技术。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政务新媒体在自身形象更新和公众意见交互上采用了以虚拟数字人作为主要样式的策略,用社群能够普遍接受的界面进行信息传播。2025年7月,广州市花都区“AI政务服务数字人”正式上岗,在政务服务中全程陪办帮办,并依托政务知识库向市民提供202个政务服务事项、5029条常问的业务问题,形成智能问答知识体系。只要市民说出诉求,数字人就能迅速领会意图,并完成全流程引导和服务。

3 智能传播框架下政务新媒体的难关之境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力推动下,政务新媒体在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方面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但从近年的具体实践上看,还面临着不少困境和窘境,有的政务新媒体在智慧传播的转型上主动性不强,相关技术引接和把控还没有可操作的法规制度,需要进一步关注和重视。

3.1 数据鲁棒性的维持能力风险

数据鲁棒性是指智能传播中数据的整体稳定性、完整性和抗干扰性,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指标,如果智能传播的数据出现风险或问题,将会引发严重的数据安全事件。在政务新媒体运行阶段,当智能传播框架在数据处理中发生异常,则会发生数据泄露、丢失、篡改等问题,极大影响公共服务效率、舆情监测与预警能力。另外,政务新媒体的数据信息通常还包括公众的用户数据,一般采用商用数据库产品作为存储和处理的平台,当受到外界恶意攻击或自身维护能力不足时,在与大模型的数据交互中存在信息泄露、篡改等风险,进而影响政务新媒体的品质和形象。

3.2 结构职能革新的管控能力挑战

基于智能传播的新技术重塑了政务新媒体的组织与运营格局,同时也对政务新媒体的结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构职能革新的管控能力挑战日益严峻。目前,尽管不少央媒和省级新媒体在业务全流程中大量引接了智能传播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从内容制作到公共服务的新模态转型,但是从实际的媒体管控情况来看,各类媒体事件仍层出不穷,特别是有的县乡级政务新媒体,由于职能划分和流程管控能力无法与现行模态适配,导致内容产品低质、信息错漏等问题频出。另外,个别政务新媒体追求形式上的智能化,成员团队难以真正与智能传播深度对接和融合。

3.3 制度覆盖保障的监管缺失困境

智能传播所涉及的新技术很多,大模型具有强大的学习与处理能力,但现阶段无法做到真实的拟人思维和情绪构建,在相关制度无法覆盖的范围内容易引发监管缺失风险,相应的责任和主体依旧难以明确。尽管国家网信办早已出台了关于人工智能服务的管理办法,但是在政务新媒体的技术引接和使用上尚未提供规范和监管依据。同时,在现行制度和监管政策框架内,政务新媒体在融入智能传播时可能会出现辅助决策失误、数据信息操纵、个人隐私暴露等无法预知的风险,对政务新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

4 智能传播框架下政务新媒体的演进策略

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势不可挡。在智能传播框架下,政务新媒体日渐成为各级打造社会治理智能化生态链的逻辑起点和必由之路。为充分融入智能传播体系,最大限度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益,政务新媒体发展与演进应立足前沿新理念和新技术,在技术应用模式创新、组织管理架构转型、法规监管联动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政务新媒体从传媒向智媒转变。

4.1 立足技术应用模式创新,建立联合智能媒体平台

政务新媒体要实现多维度、跨越式发展,就应该积极拥抱全新的智能化理念和技术,通过创新应用模式和流程,构设联合化的智能媒体平台,这是全力融入人工智能新时代、全面利用智能传播新框架的必要前提,也是推动政务资源集约整合、提高政务服务智能水平的有力举措。联合智能媒体平台的构建,应积极与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打造政务数据资源与智能化技术的联合体,为政务服务协同和接续提供支撑。同时,联合智能媒体平台应充分考虑应用层面的创新,将AI数字人、虚拟讲堂等新应用样式纳入其中,重构平台客户端、小程序及其用户界面,增强受众的使用与交互感受,确保精确服务、按需服务。

4.2 瞄准组织结构全面转型,创新智能管理运行模式

组织结构的全面转型有赖于智能传播的基础性框架,建立和完善符合该框架的组织结构,是政务新媒体管理运行模式创新的基本条件。政务新媒体的智能管理运行应基于数据资源和智能算法,适度吸纳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人才,为政务新媒体的运行优化与创新提供支持。从具体操作上讲,应将从业人员培训纳入到转型的关键环节,提升智能传播的媒体处理能力,增强联合与协同意识。另外,政务新媒体在组织结构转型规划上,应着重强调智能传播对内容制作、服务提供、管理运行以及舆论管控的重要作用,要求全体人员真正感知智能化、适应智能化,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智能传播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模式,积极发挥自主性作用。

4.3 建立健全智慧型治理制度,探索法规监管联动路径

从政务新媒体的建设与发展过程来看,在新技术应用上普遍存在法律、法规、监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需要树立联动一体的智慧型治理思路,以硬性的规章制度强有力推动政务新媒体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具体来看,可区分制度机制和法律法规两个层面实施。在制度机制层面,政务新媒体应着力规范政务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等流程,杜绝因大模型处理数据而导致的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等风险,同时加强跨部门、跨平台的数据管理,强化对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防止出现“AI幻觉”“信息杜撰”等问题。在法律法规层面,着力推动政务数据、监督审查、责任认定等方面的法律框架制定,鼓励公众监督与评价,建立内容审查、事后监管、意见反馈、风险控制等法规,确保智能传播中不发生内容篡改、数据滥用等情况。

5 结束语

在智能传播时代,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更加趋近于联合化、平台化、协同化,其演进路径主要由新技术应用模式创新、组织结构智能化转型、法规监管一体联动组成,扮演着引领和推动传统媒体向智能化媒体转变的重要角色。为实现发展目标、完成发展使命,政务新媒体应深刻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巨大机遇,主动融入到智能传播的全维框架之中,推动社会治理向更高水平、更大效益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郑权.AI赋能政务新媒体:趋势洞察与未来展望[J].青年记者,2023(3):64-66.

[2] 汪亚林,郑泽桐.政务新媒体的智能化转型:AI赋能与创新路径[J].新媒体研究,2024(5):78-81.

[3] 孔繁斌.全过程民主:政策参与过程优化的新情景[J].探索与争鸣,2020(12):20-23.

[4] 曾润喜,张吴越.智能传播时代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维度[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42-149.

[5] 李智,李宛真.融合十年: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新闻爱好者,2024(4):19-22.

[6] 黄楚新,陈智睿.当前我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传媒论坛,2024,7(22):3-6.

(作者系本报记者)

西藏青年报

↑ TOP


按日期搜索
12 2022
 
 
 
 

西藏青年报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