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zqnb.cn/Content/weixinlogo.png
本报记者 普布卓玛 摄金秋十月,雪域高原天高云淡。10月10日,西藏唐卡艺术博物馆内彩旗飘扬、人流涌动,由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
http://www.xzqnb.cn/m/content/2025-10/17/004314.html
《汉文版》 《藏文版》

第05版:文化

千年雪域文明绽放 文旅融合新光彩

等待处理…

千年雪域文明绽放 文旅融合新光彩

——首届西藏喜马拉雅文化艺术与古物双年展启幕侧记

本报记者 普布卓玛
2025年10月17日

本报记者 普布卓玛 摄

金秋十月,雪域高原天高云淡。10月10日,西藏唐卡艺术博物馆内彩旗飘扬、人流涌动,由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管理委员会指导、西藏唐卡艺术博物馆主办的“首届西藏喜马拉雅文化艺术与古物双年展”在此隆重启幕。这场集艺术展览、学术研讨、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盛会,不仅是对喜马拉雅文化艺术的集中梳理与展示,更是西藏贯彻落实国家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盛大启幕:共赴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

开幕式现场气氛热烈,近千名嘉宾与观众齐聚一堂。近年来园区始终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理念,持续打造文化艺术展演、非遗活态传承等特色平台,此次双年展正是园区推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双年展旨在通过多元形式,让深藏于高原的千年文化瑰宝走出“深闺”,让更多人感受喜马拉雅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剪彩仪式的完成,双年展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古物藏家、文博领域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及市民游客迫不及待地走进展厅,开启这场跨越历史与现代的文化盛宴。

艺术展览:千年珍品勾勒喜马拉雅审美脉络

“喜马拉雅文化艺术精品展:千年荟萃·艺承古韵”作为双年展的核心板块,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展厅内,2000余件唐卡造像、藏毯器具、金银器物等珍品整齐陈列,其来源覆盖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喜马拉雅文化圈核心区域,时间跨度从唐宋延伸至近现代,完整呈现了喜马拉雅艺术从传统信仰到日常生活的审美演进轨迹。

藏毯展区里,一块百年历史的藏毯以精湛的编织工艺和独特的吉祥纹样,展现出藏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与艺术追求。“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来自北京的文博专家王先生一边仔细观赏,一边感慨,“能一次性看到这么多喜马拉雅文化珍品,机会太难得了。”

学术论坛:智慧碰撞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

10月10日至12日,双年展同期举办多场高水平学术论坛,邀请藏族美术史、民俗学、文博研究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唐卡赏析鉴赏与保护修复”“卫藏服饰礼制与文化内涵”“喜马拉雅古物收藏与研究现状”等主题展开深入分享与探讨。

在“唐卡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主题讲座中,专家结合实物案例,详细讲解了唐卡的绘画流派、制作工艺及文化寓意,让现场观众对这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论坛不仅吸引了线下观众参与,还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让全国各地的文博爱好者同步感受学术魅力。线上观众踊跃留言提问,与专家就“如何平衡唐卡传统技艺与现代创作”“怎样让年轻一代爱上传统文化”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形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集市体验:让文化在互动中“活”起来

除了高端的艺术展览与学术论坛,双年展还设置了充满烟火气的文化集市与互动体验区,让观众在触摸与交流中感受文化的温度。集市区域内,200余家摊位依次排开,古玩字画、文创产品、非遗手工艺品等琳琅满目,吸引游客驻足挑选。

在公益性古玩知识普及摊位前,资深藏家手持古旧唐卡、老藏式器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观众讲解鉴别技巧与背后的文化故事。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围在摊位前,认真聆听藏家的讲解,孩子们不时伸手触摸文物复制品,好奇地提问。“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能让孩子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比书本上学到的更生动。”市民扎西卓玛女士说。此外,现场还设置了唐卡勾勒、藏香制作等体验项目,观众可以亲手参与非遗技艺制作,沉浸式感受雪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旅融合:文化传播开启新篇章

从千年古物的静静陈列,到当代艺术家的创新创作;从专家学者的学术思辨,到普通大众的亲身体验,首届西藏喜马拉雅文化艺术与古物双年展成功搭建起一个集展示、交流、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平台,让高原艺术走出“象牙塔”,以更鲜活、更亲民的姿态融入大众生活。

此次双年展的成功举办,是西藏文旅融合发展的又一丰硕成果。未来,西藏唐卡艺术博物馆将继续深耕文旅融合领域,不断挖掘喜马拉雅文化的深厚内涵,搭建更多文化交流展示平台,让文化自信与艺术温度传递到更广阔的世界,为区域文化繁荣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西藏青年报

↑ TOP


按日期搜索
12 2022
 
 
 
 

西藏青年报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